这是一节初一语文课,我说:“今天我们该上贾平凹的散文《风雨》了,但老师研读了一个上午,都不知道这篇文章该怎么教。上课铃响了,我只能慌兮兮地来教室了。现在咋办呢?”
这时,一个男生大声说:“没事,就让我们七嘴八舌说一说好了。”
前排的一个女生举手了。她平时很少举手,但每次举手发言质量都很高。她站起来说:“我在读这篇文章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题目是‘风雨’,但文中找不到一个‘风’字或‘雨’字。”
“啊?还有这事?”大家都低下头查证——果然如那个女生说的那样。
我赶紧说:“你读书真是仔细,谁也没有发现的事让你发现了。可是,真的好奇怪,没有出现‘风雨’,怎么写风雨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大家。
那个女生又说道:“所以,这节课我们是不是就顺着这个思路,看看作者到底是怎样来写风雨的。”
对此,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趁机说:“那太好了,感谢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那接下来,咱就听你的。”
课堂上有20多名学生参与发言,精彩纷呈,让我惊叹不已。仅课文的第一段,就有6名学生谈了精彩发现,下面是第6名学生的发言。
生:老师,就这段话,我还有话要说。
师:还有?太好了。今天真是惊喜不断啊。
生:大家请看这句:“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有两个“绿”字?我从“绿”字里也看到了风的猛烈。
师:我想继续听你说。
生:大家想想看,这里的“绿”其实是什么?
全体:树林子、树。
生:是的,但作者为什么不说是树似乎被拉长了许多,树全然又压扁开来呢?因为风吹得整个树林子变了形,根本分辨不出一棵棵树了,看上去就是混沌一片的绿色。
师:你的语感太棒了,我读的时候怎么就没有注意到这两个“绿”字呢?我佩服贾平凹,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体验,可惜我们很多人都缺少这种敏感。在我的眼中,也是看“树”是“树”,看“绿”是“绿”。我现在更佩服你,你竟然能捕捉到作品中的语言细节,太了不起了。针对一段文字,我们就谈了这么多,接下来的发现会更精彩。我已经等不及了。
“师道尊严”让教师在讲台上总是觉得自己是真理,但事实上,强势的教师往往会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适时示弱,师生关系会更融洽,课堂会更和谐,教学会更有效。
徐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