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澧县码头铺镇杨家坊小学课题组成员 彭雪玲
“学习困难学生”的概念界定为:当前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或困难,不能按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仅靠自己的努力难以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通过相应的教育策略,给予系统补偿或矫治的学生。
在山区中小学里,学困生是一个客观存在问题。学校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他们行为懒散、精神颓丧、成绩不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学困生是相对的、变化发展的,学校没有一成不变的学困生。根据我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对学困生的观察与交流,我发现学困生并不是智力上有严重障碍,也不是无法教育的。学困生并不是不想学好,也并不是没有理想或完美愿望,只是他们的自我感觉太差,没有信心、没有干劲、缺少毅力。我们认为要转化学困生,务必对学困生进行归因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学困生的构成原因,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与途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解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学校教导处根据学生成绩列出学困生推荐名单,并发至各班、各任课教师。各班教师根据推荐名单选取一些具备学习潜力而又学得差强人意的学生,作为学困生转化对象。教导处根据学困生资料建立了学生档案包,详细记录了每位学困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及综合评价,同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分类分析,根据成因归类,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施以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帮助他们进步。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它包括四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壤。如果说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好品质,那么一个不幸福家庭必然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在农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长整天忙于生计,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置之脑后、鲜有过问。父母外出打工,监管不到,爷爷奶奶对孩子管教无能为力。另外,现在农村家庭子女少,从小父母过分溺爱,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孩子极有可能成为“学困生”。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在学校里,有的教师存在认识偏见,教育方式不当,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够,习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价学生;有的缺乏耐心,区别对待。在对学困生的访谈中了解到,老师们一般只会照顾那些学习好的,所讲内容只要学习好的理解了就代表全班理解了。而对他们这些“特困户”则很少过问,被遗忘在角落,知识的阳光很少光顾他们的脸庞。还有老师存有私心,照顾“关系户”。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有创新无偏见的老师会给学生广阔的天地,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更好地施教。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游戏厅、网吧以及大量不良影视作品的存在,都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这些糟粕和毒草腐蚀了一些学生纯净的心灵,致使部分学生厌学、逃学,进入“学困生”的行列。
四、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从学困生的行为表现来看,造成他们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身的懒惰和不求上进是造成他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上课总是不专心,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即使交上来也是敷衍了事。贪玩的个性导致他对所学知识不能及时有效地巩固,出现知识的断层现象;其次,学生对学习知识简单机械地模仿导致学习思维的僵化。他遇到新问题,总是喜欢用旧知识加以理解,结果出现思维的混乱,进而一错再错,一发不可收拾。有的学生虽然头脑灵活,但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意志不坚强,自制力微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遇事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因此感到学习吃力,导致成绩下滑。如此一来,这些学生也成了“学困生”。
学困生是有思想、有自尊、有主见、相对独立的人,学困生渴望受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心,渴望能融入群众之中。如果我们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他们则会产生一种用心向上的动力,乐于接受教育。为此,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我们务必想方设法去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共鸣,激发其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斗争,使他们由“我是学困生”的心理转变到“我并不差,我也有好多被老师、同学肯定的优点”,从而对自己有信心,不再消极地应对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