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第一小学 余晓春
语文课标对习作的要求是“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笔者根据自己多年语文习作教学积累下来的经验,认为小学语文课堂习作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即“兴趣——选材——下笔”。
一、“习作”前,唤醒学生兴趣,了解其之乐
在教学时,教师可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激发其探索的热情。如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引导:“一个人吃甘蔗,有三种选择。一是别人剥下来喂给他吃;二是吃别人嚼剩的;三是自己嚼着吃。如果是你,你们会选哪一种呢?”毋庸置疑,学生的选择会很明显。我们的习作也是如此,要选择自己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的语言嚼出它的蜜汁来。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探讨当天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如“学校新添了篮球架、同学换了一个新发型、妈妈今天的心情很糟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特色和观察体验开展“日记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把兴趣“唤出来”,将自己想表达的用笔记录下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他愿意写,他便会主动地、钻着尖地去学。同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分别对待。对“低”“中”者应多“寻宝”,少“挑刺”,重在使他们看到希望,激发其内在动力,切忌一棍子打死;对“高”者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再提出希望,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学会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声音,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其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想说的热情。
二、“习作”中,集思广益选材,探索其之乐
习作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美、展示美,体会发现的乐趣。写作的素材越多越好,可素材从哪里来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材,分为四个步骤:(一)最有意思的事。(二)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三)描绘当时看到的情形。(四)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其中最闪亮的部分就是学生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是他们的智慧之光。其次,放手让学生去寻找美。寻美的过程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课堂上的每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是研究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探究、解决,突出了其主体地位,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了对习作的兴趣。最后,让学生展示他们所寻找到的美,学生会给教师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习作”后,下笔重起头,回味其之乐
下笔就是动笔写作。兴趣和素材是写作的酝酿过程,而下笔就是主体工程。这是写作最紧要的环节,也是许多学生难以逾越的屏障。一个朴素而实用的模式就是“先怎么写,再怎么写,最后怎么写”的三段式。然而很多学生笔尖触及纸页的时候,却迟迟不能动笔,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悉心辅导。(一)选好题。文题往往是习作的窗口所在,作文中心所在,是作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容易出现的毛病是:文题过长,不知文题是精炼的短句或短语;主题不突出,缺少关键词;主题范围过大;千篇一律,没有鲜明的情感和素材取向。(二)开好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因此,教师可以传授一些经典易学的开头方式让学生模仿。如开门见山法、情境导入法、比较法、引用法、设置悬疑法等等。例如“我的兴趣爱好”这一习作,我班学生有的直截了当说喜欢骑自行车;有的拿篮球和乒乓球比较;有的引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俗语;有的鼓吹半响来个不告诉你的设置悬疑法。这些开头我们都可以看到模仿的痕迹,虽然稚嫩,但能帮助他们表达就行。(三)分好点。正文的要点很多,而且方法也很多,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几条相关的习作要求,建议采用总分的段落模式等。(四)结好尾。结尾则强调学生莫要忘记,可以模仿很多形式的结尾,如总结式、抒情式、呼应式、点明中心式等等。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习作指导的三个环节如三道“阀门”,唤醒习作兴趣是重要铺垫和动力,素材的选择是重要前提和保障,模仿下笔则是重要的习作方法。在学生习作时,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书写,让习作成为一次次快乐的心灵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