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我到牛津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并度过了近一年的时光。在这座令人心生敬畏的古老学府中,真正征服我的却是它对新时代的关注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牛津大学是一所学院联邦制大学,每一所学院就好比一座私塾。我在学院认识的第一个人,是我的一位舍友——来自孟加拉国的穆什塔克同学。穆同学是虔诚的穆斯林,信守伊斯兰教。而众所周知,牛津乃至整个英国,在历史上和在现实中,都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至今,牛津的每一所学院里都保留着英国国教教堂。
然而,令我意外的是,这位穆同学每星期六都在学院教堂参加定期举行的合唱会。原来,如今的学院教堂,接纳着所有宗教背景的学子,在宗教纷争的当今社会,为牛津学子提供一片恪守自身信仰的净土。在牛津大学38个学院的庭院和宴会厅里,你可以听到天主教弥撒的祈祷,可以看到像穆同学一样为筹备开斋节活动而奔波的穆斯林,也可以参加专门为中国农历春节举办的中餐晚宴。
当代许多高等学府都恪守着兼收并蓄、多元包容的理念。许多像我一样留学海外的学子,也多少受到多元文化的震撼。在国际化的校园里,如何利用这种环境提升自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国公民和世界公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其实我们能做的也很简单——我还记得在牛津的第一次宿舍聚餐,我提前认真了解舍友的饮食习惯,并经过缜密的准备,最终成就了一桌同时满足清真饮食习惯、素食主义者饮食习惯和爱吃肉的德国舍友的滇式中餐。
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化的校园里学习到国际化的知识。我的专业是法学,在牛津大学的课堂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分享着自己国家法律中的规范,阐述着来自不同法系的学者对学术话题的独到认知。这对于具有极强地域差异的法律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所大学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对新时代的关注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牛津大学法学院甚至还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专门关注“一带一路”相关法律议题。身处异乡,海外学子在树立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应保持谦卑的态度,多了解不同的文化。这或许也是“行万里路”的意义吧!
段泽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