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带有国际字眼的民办高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实,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校”,而所谓的“国际”高中,其实是引进国外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这些学校,学生有国外高中的学籍,学习国外大学认可的国际课程,最终目标是申请“洋大学”。
“国际学校”并不轻松
2016年在武汉开始招生的三牛中美中学在武汉“国际”学校中学费为最高,高中阶段一年高达18万元。粗略估计,在该校读完高中3年,总花费将超过60万元。
学费高昂,报名情况却相当火爆。很多家长表示,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目的就是去读“洋大学”,免受国内高中应试之苦。但实际上,那些“国际”高中的学生学习并不轻松。
一位老师列出了一份课程时间表,从早上第一节课到晚自习结束,近14个小时内,除了中饭和晚饭各1个小时休息外,其他12个小时都在学习。此外,每天必须做家庭作业,高中生每日作业量约3至3.5小时,选修大学预科课程的学生每晚会有更多的作业。学生的学业成绩分A到F共12个等级,任何学科取得F视为学业不合格,将被学校留校察看。学生每学年有一门以上不及格科目将被开除。
铁打的国际学校 流水的师生
师资流动快、学历不被承认、收费高昂,一些所谓“国际”学校处于“灰色地带”。
某国际学校校长道出其中原委:一个校长加入一个学校的时候,他和投资者或董事会就形成了三方面的关系。这当中治理架构,三方理念是不是一致?这是最关键的。
第二点,责任分工是不是很明晰?合理化?投资方、董事会成员的选择、校长的选择,这三方他们哪怕是在性格、能力、期望,各个方面是不是都相互互补搭配。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深圳国际教育资深人士表示:“部分国际学校投资方与教师团队由于对办学理念认知的不同,很多私立学校真正的BOSS为投资方,教师团队处于被动地位。投资方都希望尽快收回成本,从而忽视了教育规律。而这样的办学理念,往往与一些外聘的教师团队的想法背道而驰,因而校长流动快、师资不稳定。”
国际学校乱象 亟待有效监管
面对五花八门的国际学校,可以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真正的“国际学校”,招收的是国际留学生,举办这类“国际班”,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外事部门审批;第二类是纳入中考招生计划的“国际班”,这需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额定招生计划,就读学生既有公立高中学籍,又可获得合作办学机构的高中学籍,也就是既可选择“洋高考”,也可参加国内高考;第三类是计划外招生的“国际班”,这类学生没有高中学籍,只能参加“洋高考”。
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课程方面:国际学校不按照中国教育大纲,而是引入国际上通行的国际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英语为课堂主要授课语言。学生出口方面:学生不参加国内高考,以考取国外大学为目的的学校。学校层面:有一定数量的外籍教师,学校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管理层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校管理经验。
教育专家认为,有些国际学校是徒有虚名的。针对公办学校办国际班的现象,教育部门采取的是收紧态度,教育部等5部门曾发文,要求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这更多是针对公办学校,未涉及民办学校部分。 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