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邵阳县长阳铺镇中心完小 屈乐琴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巧妙提问,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关键词】学生;问题;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生疑是创新的开始,解疑是创新的过程,答疑是创新的成果。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主观拟定问题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把提问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捕捉“问”的契机,敢问、会问、善问。
一、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想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但是能否大胆表露、展示,取决于教师是否营造了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教师如果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学生怎么敢问?教师应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提问和答题过程中,如果答错了,允许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到的,允许再想。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妙想的问题,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巧妙提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了两组题:100除以2.5,10除以3,学生很快算出第一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学生已知的知识与新的内容及其表达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有了一个目标,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孕育问题的意识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数学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平行”时,有学生马上提问“为什么要在同一个平面内?”并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假设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会出现什么情况?”大家通过讨论,证明了解题必须要具备这个条件,从而准确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识上的冲突。
例如学习“比”中“比的后项不能为零”,这与学生观看各类球赛中比分3:0、11:0等发生矛盾,于是学生由此产生疑问“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有什么区别?”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真正明白比的意义。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扮演好“配角”,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