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刘尚文
在传统报业纷纷转型发展,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各大传统报业集团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新闻摄影如何有所作为,是当下新闻摄影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2013年5月,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受传统报业严峻形势的影响,宣布整体裁撤摄影部。此举一出,引发争议无数,被业界普遍解读为“随手一拍的自媒体们打败了拿着专业设备的传统摄影记者”。
近年来,有关传统媒体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摄影部门和专业摄影队伍去留的讨论,在国内传媒业界持续展开。尤其近两年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日异壮大,媒体加速融合发展,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使传统新闻摄影从业者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如何顺应融合发展大势,让新闻摄影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两翼齐飞,与新媒体无缝对接的同时,也带动整个传统新闻摄影展现出融合时代的新面貌。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和观念上跟上时代。融合是一种学习态度,充分认识融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学习新媒体时代的各种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掌握新技能。融合是一种实践路径,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地实践,才能不断地进步;融合是一种创新理念,在摄影思维、摄影观念和摄影作品中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适应受众的需求;融合是一种拓展策略,通过融合拓展新闻摄影的受众和影响力,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拓宽新闻摄影作品的价值,增强参与性,实现影像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要实现内容与理念双融合。不管是哪种媒介或哪种传播方式,好的产品永远是受欢迎的。尤其是在新闻客户端、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好的摄影作品点击和转发量都是排在前面的。新闻摄影记者,从思想理念上树立了融合思维还远远不够,要不断学习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生产受新媒体读者欢迎的摄影产品的能力,多以新媒体视角拍摄新闻图片,实现新闻图片生产理念和内容的创新。
另外,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自媒体摄影者,往往只将新闻摄影理解为纯粹见证式的、传播效果最突出为目的的图片制造,而非创造。新媒体采用的新闻摄影作品要增强可读性和故事性,摄影记者如果具有宽阔的选材视野,巧妙构思,将大大增强照片主题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具备思想性的摄影创作,才能与“随手拍”区别开来,摄影记者才能与“拍客”拉开差距,增强主题摄影的深度,使得照片的新闻价值与艺术价值完美贯通。专业素养高的摄影记者,不能只满足于单纯提供一两张图片供选用,还需要拍摄全方位、立体化的图片专题,利用航拍、VR和视频等多种手段,将打动人、有温度的新闻作品呈现给读者。
以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为例,2014年整合集团摄影资源,走在了摄影融合发展的前面,2015年与新湖南客户端无缝对接。传统摄影记者变身为给全集团纸媒、新湖南、华声网、湖南日报官微等媒体供稿的全媒发展记者,中心自办的湖南图片网和微信公众号,在省内同类网站和微信中关注阅读量名列前茅,主编的新湖南湘影频道成为阅读量最高的频道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机制更加灵活,平台更加开放,记者干劲更足了,业务能力提高了,影响力不断增强。一批佳作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名编辑名记者不断涌现,摄影比赛、影展、画册制作等摄影拓展业务开展得风生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业界同仁和广大摄影师的关注。
影像中心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练好“看家本领”,不断创新升级,才能有所作为。
过去,纸媒摄影出现过内容空洞、叙事乏力、过度摆拍等问题,往往过于注重表象,缺乏内在的细节,创作思维略显僵化。因此,要进一步强化传统新闻摄影的优势,包括信源权威性与创作专业性等。要充分汲取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用新媒体的优势倒逼新闻摄影自身升级。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将传统摄影记者打造成“综合型的采者与全覆盖的编者”,全面提升其选材视野、价值判断、组织策划、主题把控等拍摄能力,对接新媒体的传播速率与竞争节奏。提高图片生产速度,在采访、拍摄中学会拉近被摄者距离,贴近被摄者内心,创作出颇具人文关怀的可读性强的作品。机制层面,打通图片编辑、纸媒编辑与新媒体编辑的“硬性隔断”,通过搭建全媒体采编平台的“中央厨房”来培养“图文兼备”“报网兼备”的“全能编辑”,提升不同题材摄影稿件的有效运转。
总之,传统新闻摄影要积极对接新平台,主动运用新技术,对照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设立自身新要求,从而赢得新变化,取得新进步、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