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王立三
每一双眼睛都能够发现美,摄影师记者更要火眼金睛。摄影作为视觉语言,能让固有的世界更富于层次感,光和影的交错,让一切无声的事物变得鲜活。这正是摄影的感染力,可以让一切美好或者真实的场景,深切地直击内心。
摄影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彰显着摄影记者审慎而又智慧的目光。摄影是去繁从简的,在纷呈的世界里寻求他人无法发现的美,取决于摄影记者在第一时间、第一动态以及偶发率极其特殊的自然状态中扑捕到无与伦比的感动和美丽。
曾经,摄影记者这份职业赋予我们无比荣光,阳光打在读者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
如今传统媒体断崖式下滑,新媒体的崛起,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流行,降低了普通人参与信息传播的门槛,使之出现“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传播生态。这种新的传播生态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往昔专业媒体机构控制传播渠道、改变着主流媒体垄断传播资源的状况。
传播权力向普通民众转移,普通民众不仅仅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传播者,传播链条上的参与者、互动者。特别是在新闻摄影领域,过去被动的接受者——公众,如今借助新媒体赋权,摇身一变成为主动积极传播者,并在很多方面显示了其传播优势和活力。
在这样一场媒体大变革之中,新闻摄影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从事新闻摄影的记者、图片编辑,应该强化忧患意识,既不可抱有身处“读图时代”的盲目乐观,也不能抱有“纸媒末日”的妄自菲薄情绪。
历史机遇:
新技术转型带来新变化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新闻摄影既面临着各类挑战,也面临着发展机遇,例如,过去报纸版面往往受到篇幅限制,无法一次刊登多幅精彩的新闻图片;如今却因为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电子媒体高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等特点,使得新闻图片表现得更加精美,对受众的吸引力更大。
与此同时,摄影记者有着较好的视觉感受力与设计感,更容易根据传媒融合发展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功能定位,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生态变革。
生存之道:
创新新闻摄影形态
其实,摄影记者的转型也伴随着自身媒体的转型而成长,目前,湖南日报开办了新湖南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矩阵,开启了融合之路。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提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融合媒体’‘融合’作为它的一个特性存在其中,目前传统媒体要解决的难题,不是人工再去融合,或者把传统媒体的内容搬到新媒体上,或者简单地多媒体叠加,而是要探索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去开发、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融合媒体固有的技术优势,创造出符合互联网新媒体特性的融合新闻产品来。”
无论未来融合新闻是什么样子,视觉化呈现必然是其基本特点。这对今天我们的新闻摄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由静止的图像到动态的视频,由感性的画面到理性的数据图,借助地理位置标签等将凸显图像信息的服务性、传播的定向化等等,都是未来新闻摄影转型的重要方面,值得开拓探索。
由此,除了传统的新闻图片和新闻视频之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渠道的特点,可望在以下若干方面实现创新转型的突破。
第一,全景、无人机航拍图片的新闻摄影。全景摄影是借助新型摄影技术对景观进行90°甚至360°拍摄,无人机改变了空间的视角。
第二,高像素图片新闻摄影。借助新技术,拍摄超高像素的图片已不是问题。
第三,视觉化图片新闻。利用新闻图片、图表、漫画等形式,把文字、数字的结构、意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是新媒体时代受到欢迎的创新形式。
第四,动画图片新闻。把新闻图片、视频、动画等元素结合起来,让平面新闻变成能演会播的动新闻,也是新媒体探索的一种。
第五,从配图片到讲故事。对摄影记者来说,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自己定位于反映事实真实的功能上。摄影记者要成为专业的真相挖掘者,因为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独特的专业视角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任何媒介时代都会成为宝贵的传媒人力资源。
第六,从单纯摄影转为影像记者。当新闻发生后,影像记者采访工作包括了采集新闻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然后根据不同媒介介质的不同需求发稿,比如给报纸带有深度解释特点的文字稿,给网站以PPT形式的图片稿,给视频网站影像报道等。
也许,曾经摄影记者职业赋予我们的尊重感、使命感似乎正在被冰冷的现状吞噬,激情、理想正在为三斗米折腰。然而,在历史大潮中,勇往直前,善于求变的适应者,永远都立于潮头,从现在开始,武装技能,更新思想,成为更专业的自己,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