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纵横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疑促思该怎样“疑”

    某小学的“以疑促思 多元探究”的课堂上,老师正执教《钓鱼的启示》。课堂有很多创新之处,看得出她在努力践行该校生命化课堂教学理念。

    开课时,老师针对教材抛出的4个疑问是课堂的重要观察点: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启示是怎样得到的?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鱼放回湖中?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为什么父亲坚持要“我”把鱼放回湖中?

    整堂课的教学围绕着4个问题,教师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课堂问题前置,在一定程度上遵从了学生内需,但是,一节课需要解决这么多疑问吗?“以疑促思”到底该怎样“疑”?

    不难看出,《钓鱼的启示》开课前的问题都指向文本内容理解,也就是说指向文本的原生价值——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没有一个问题指向文本的表达方法,即文本的教学价值——怎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学因仅仅围绕内容理解的疑问展开,所以最终没有完成教材原生价值向教学价值的成功转换,导致语文味淡薄!语文课程的本体性目标,即学习言语表达没有实现!

    “以疑促思”,“疑”是风向标,如果导向不明,甚至有误,那么课堂始终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那么,怎么“疑”?这是课堂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教学的设疑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实行优化。首先做到问题3个“不提”。

    1、孩子通过阅读能解决的问题不提,如:“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鱼放回湖中?”

    2、与文本主旨无太大关联的问题不提,如:“为什么鲈鱼捕捞要有专门的开放日?”

    3、合作探究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提,如“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可以给人以启示吗?”

    这样一来,就精简了问题,只留下核心问题。比如这节课在内容理解上的核心问题就是:“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为什么父亲坚持要‘我’把鱼放回湖中?”

    其次,把体现教学价值的核心问题提炼出来。比如《钓鱼的启示》指向文本表达方法的核心问题是:“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把作者得到这个启示的过程叙述得具体生动?”这样看来,“以疑促思”课堂需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指向内容理解,一个指向表达方法。教师应该在让学生自由生疑的基础上,逐步指导他们遵循这两个方面学会提出问题,特别是逐步由师“设疑”转向由师“导疑”。

    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联系教材单元导语与教材课后练习提示把握“疑”的重点,做好教材原生价值向教学价值的深度融合与转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纵横
   第04版:连线
   第05版:校园
   第06版:师说
   第07版:课堂
   第08版:人物
   第09版:湘韵
   第10版:科技
   第11版:教研
   第12版:探索
   第13版:成长
   第14版:论坛
   第15版:广角
   第16版:聚焦
   第B1版:科教论坛
   第B2版:论坛
   第B3版:新说
   第B4版:新说
以疑促思该怎样“疑”
趣中识字
历史知识关联热点电视剧
外教连线
在小学生的“秋天”里难“觅”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