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被誉为“共和国语文大师”,她到底做出了怎样的成就?这位老师的离世,几乎震动整个语文教学界。她长达半世纪的教学生涯,又会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和启示?这位九旬老人就是袁瑢(见左图),我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实验小学名誉校长。她因病于8月23日13时14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她曾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受到刘少奇主席接见。袁瑢老师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她给我们留下的诸多教育“金句”,值得我们学习、体味。
“学生、家长、老师是一家人”
1946年,袁瑢在战乱中随全家从南通来到上海,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又因身体原因休学,“误打误撞”踏上了小学的讲台。袁瑢后来回忆,当年,她看的第一本有关教育方面的书是一本《小学教育典型经验介绍》,其中,“学生、家长、老师是一家人”这句话,她记了一辈子。
在袁瑢曾经奉献了一生的上海市实验小学,《袁瑢语文教学三十年》一书基本上是该校语文教师人手一本的收藏品。年轻教师们总是好奇:“袁老师的课堂,初看有些平常,因为很朴实、不花哨,但看似普通的语言、平常的内容,孩子们怎么那么感兴趣?”退休后,袁瑢仍时常来到学校指导,青年教师们常常在她的亲自辅导下备课。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和袁瑢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困惑于很多高中学生识字等基本功不扎实,于漪去学校向袁瑢请教,只见她在和一个小姑娘谈心。“明知有很多人找她,她对孩子仍非常有耐心,一直说到小姑娘渐渐抬起头,最后蹦跳着走出教室。”在纪录片《教师》中,于漪回忆道。
“不能把含糊的东西教给孩子”
在上海实验小学第六任校长殷国芳印象中,袁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能把含糊的东西教给孩子”。一次,她惊讶地发现,袁瑢的语文书上,密密麻麻全是铅笔记号,仔细一看,袁瑢几乎给每个字都标注了拼音。她说,自己普通话多少带着家乡口音,但是教给孩子的,一定要是最规范的知识,最标准的拼音发音口型。
袁瑢老师“一定要把书教好”的决心从刚当老师时就在心里扎下了根,她踏上教育岗位前从未接触过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书籍,因此要上好课,做一个称职的老师,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几十年前,她为了上好第一课,不知费了多少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抄写教案。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她还捧着书本在试讲。尽管这样,那第一堂课还是上得很糟糕,内容讲完了,一看表,离下课还有半小时时间。怎么办呢?她呆呆地站在讲台上,不知所措。而台下,学生却一个个“活跃”起来了。
然而,正是从这第一课开始,她心里升起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把书教好!
“学校是可爱的,老师是可亲的,学习是快乐的,同学是友爱的”
人们都知道袁瑢老师语文教学十分出色,却不一定了解她精心育人的事迹。
一次,袁老师给一年级的小同学默写生字。一位同学无意中抬头看了一眼邻座同学的本子,把自己默不下来的一个字写在了本子上。过了一会儿,这个同学又把那个字擦掉了。就是一个同学这样细微的举动,袁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当即在班上表扬了这个同学。20年后这位同学向袁老师谈及这件小事时动情地说:“袁老师教育我们要成为有用的人,首先要做个诚实的人。从那以后,做个诚实的人,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项准则,而且将坚守一辈子。”
还有一次袁老师正在开会,突然有个同学推门进去,向袁老师“告状”:说某同学打扫卫生时打闹,把讲台上的两叠作业本全撒在地上了。袁老师即刻出来,她蹲下身子捡拾本子,同时请同学一起帮忙。接下来,她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一个同学偶尔犯错,我们该怎么办?首先要想到怎么去帮他。同学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和爱护,值日的时候要认真,不打闹,好吗?大家都频频点头。
对于“母校”上海实验小学,袁瑢直到去世前,也都是饱含感情的。只要身体允许,她总会让保姆用轮椅送到学校,跟孩子们在一起,看他们开学,一起进行升旗仪式。“学校是可爱的,老师是可亲的,学习是快乐的,同学是友爱的。” 这是袁瑢一直奉行的教育格言,也是她对于母校的深厚感情。
“最大的幸福是看到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成长”
直到几年前,袁瑢都会坐在教室里,听青年教师的课,为他们出谋划策,亲自指导教学。袁瑢将所有积淀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今天的教师。她用自己的风范与学术告诉青年教师,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只要将生命与智慧投入其中,专业成长与人生价值,同样可以在三尺讲台上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2015年9月,上海实验小学启用新校舍,92岁高龄的袁瑢受邀到学校参加典礼。看着孩子们活蹦乱跳的身影,听到“袁老师”如此亲切的称呼,袁瑢感慨万千:“在这段路程上,最大的乐趣是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最大的欣慰是为党的教育事业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最大的幸福是看到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成长。”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