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校内做过一次调查,现阶段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60%的知识是从历史教材、课堂获得的,35%的知识是从电视电影中获得的,5%的知识是从长辈的口述中获得的。学生喜欢看历史剧,欣赏历史题材的电影以及《百家讲坛》等历史栏目,这样的学习轻松愉快,更容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而“影像历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影像历史”拓展性课程,指导学生在影视欣赏中认知、触摸历史的经脉,在影评撰写、影像辩论、经典故事表演、历史电影节等活动中思考、辨析历史的变迁,并通过小讲座、课程超市、团队合作等“花式课堂”变革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目前学校的上课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只能截取视频的一小片段进行教学。而这一小段内容就成了历史教材的延伸与补充。在看完视频后,笔者通常让学生把影像与教材进行知识无缝衔接,深化对历史教材的理解。
比如,在观看影片《摩登时代》后要求学生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探究大企业时代经济组织的特点,并做出简要评价:
(1)通过卓别林的幽默表演,思考工业革命后经济组织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课本知识谈谈流水线生产有何利弊?
每看完一部电影后,笔者都会要求学生提炼主题,然后找到争议性问题,并组织学生开展辩论。
以影片《火烧圆明园》为例。对于圆明园的复建,“修”“存”之争持续多年,“废墟派”称重建劳民伤财,“重建派”则称重建可恢复民族荣光。重建圆明园到底有没有必要?
在看完影片之后,开展“圆明园要不要重建”的自由辩论会,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激发学生一“辩”为快的发言欲望,而且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辩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思路开阔,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各自的观点,迸发出求异思维的火花,这正是当前历史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即更好地还原历史,升华感情,增强了明辨是非的鉴赏能力。
创设历史情境,有助于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感受历史的灵魂,并穿越历史,以达到涵育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的。例如,影片《小兵张嘎》描述了抗战期间,张嘎的唯一亲人奶奶被日本鬼子杀害后,张嘎立志打鬼子报仇,并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的故事。看完电影后,笔者让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模仿电影片段。体验过程中,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深度地刻画了日本鬼子的残忍和小兵张嘎的坚强品质。
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特意组织学生设计电影节的黑板报,让学生在黑板上张贴历史人物的照片、设计英雄人物的漫画、谈谈自己的体会;同时,请学生为自己喜欢的电影设计海报,为即将观赏的电影设计海报,为自己理想中的电影设计海报。五彩缤纷的海报张贴在校园的走廊上,引得学生们纷纷驻足观看。
程文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