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琦
在暑假夏令营市场上,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十分火热。十余天的游学,价格动辄数万,由于是学校组织,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自然趋之若鹜,也有不少家境一般的家长,为了孩子融入集体,也咬着牙勉为其难。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有一条潜在的利益链。一些游学机构坦言,组织这些项目,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
(8月14日《北京青年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利用暑假,让孩子走出书本,真正地去认识触摸世界,提升独立的自我管理能力,相信这是诸多家长让孩子参加游学的初衷。但是动辄数万元,短短几天到十几天的国外游学实际上学习意义并不大,相信很多家长也心知肚明,那么为何他们依然甘于挨宰?
“学校老师组织推荐”“同学们都去了,自家孩子不去怕被嘲笑”“不去怕被老师穿小鞋”等心理是家长们甘愿挨宰的原因。其一是自身的攀比心,其二是对学校的服从心理,其三是对利益博弈可能产生后果的担心,多方权衡之下,乖乖掏腰包“挨宰”貌似成为家长们的唯一选择。而之所以各个学校们如此热衷于让孩子出国游学,“以‘人头’7%向学校返点”“一个学生返三四千”,这些“行规”已经给出了答案。面对高昂的返利,学校已经沦为游学的掮客。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也成为这些掮客游说“国外游学”的有利借口,成为学校组织“国外游学”的尚方宝剑。事实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的研学旅行并非特指“国外游学”,意见实则更侧重于国内研学,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之所以学校们热衷于组织国外游学无非是国外游学的价格不够透明,能够带来更大的利润。
对此,早在2012年4月27日由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就有“主办单位要全面做好组织工作,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要认真审查合作的境内外组团机构的资质”等条文,那么拿着7%人头返点费的学校显然已经违规。而面对“肯定不会让您白劳动的”的游学机构,资质的审查也成为问题。但这种层层转包下的国外游学恰恰隐藏着诸多的安全隐患,2013年旧金山机场777客机燃起的那把火还有多少人记得?
对此,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硬性管理法规,建立相关监管机构,对游学加以监管和规范,对违规的学校和培训机构严加处理,如此才能给国外游学热度泼上一盆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