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祁东县白鹤街道中心小学 申双桂
大多数人觉得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的课程,有繁多的数字,复杂的公式,毫无一点乐趣可言,之所以有这种认识主要是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前填鸭式的教学,大多是老师在讲台上枯燥地教,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学,老师教得心烦,学生学得厌烦,教和学严重分家,导致效果不好。其实一门课程关键不是在于它本身是否枯燥,是否有趣味性,而是老师尽量让它们变得有趣味。下面是我多年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故设悬念,激发求知欲
人只要产生好奇心,就想探个究竟,故设悬念就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教授乘法简便计算之前,出了几道题:72×125,99×38+38,25×8×4,让学生跟我来竞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学生个个执笔奋战,竖式列了一个又一个,而我只用了几秒钟就说出了答案。学生验证我的答案全对后,都感到非常惊奇,觉得老师的口算又准又快,实在太厉害了。我微微一笑说:“不是老师厉害,而是老师有一个法宝,学会了它,你们就跟老师一样厉害了。”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趁热打铁开始教授乘法的简便计算。
二、推陈出新,激发兴趣
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这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教授“乘法分配律”这一知识点时,书上是这样写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叫做乘法分配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概念较难理解。于是我举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117×7+117×3中,117×7表示有7个117,117×3表示有3个117,合起来就有10个117,10个117就是1170。学生一听,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个诀窍。
三、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求知欲
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难题,这样才是学以致用。我在教“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时,拿出一个摇摇晃晃的木凳子,让学生想办法使它不再摇晃。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多钉几个钉子就好了……之后我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按照自己的方法试一试,都没有成功。最后,我在凳子的四个角各斜着钉上一根木条,木凳子就不再摇晃了。然后我让学生思考原因,原来这凳子的一角斜着钉上一根木条,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凳子就不再摇晃了。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比起枯燥的语言说教,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可将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
四、动手动脑,得真知
我利用学生乐于动手实践的这个特点,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方法推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少数学生把三个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从而得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教“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我让学生准备好小木棍,自己去发现、体会,其中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我觉得求任意两边的和太麻烦了,不如直接把短的两条边与最长的第三边进行比较,不就可以了吗?”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竟然可以对书本知识产生怀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平台,他们将迸发出无限的灵感火花。
五、编歌谣,记忆深
用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歌谣把知识表达出来,既可以增加趣味性,也能让学生很快掌握知识。如,在教“年、月、日”时,我编了一句歌谣:“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落。”学生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在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我又编了一个歌谣:“整数除法高位起,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除到哪位商哪位。”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商的位置确定方法。
只要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数学将不再是枯燥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