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第一小学 尚顺忠
学校文化的建立是在传承和发展中积淀的,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在新的形式下,要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需要。
文明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成长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在小学阶段如果不重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建立和巩固,不重视坏习惯的有效矫正,学生的行为就得不到健康发展,坏习惯就会如影随形,所以进行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极为重要,它对人一生的发展都起着良好的指导性作用。
一、拟定养成教育计划
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拟定养成教育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学生有能力达到的。比如见了老师要问好、团结同学、不乱丢果皮纸屑、认真值日等都是学生能做的。热爱班集体,为班级争光等比较抽象,学生不能理解更无法做到,不要要求学生。
2.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上课坐正、专心听课、举手回答问题,学生都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在日后的学习中都可以这么做,具有具体性和稳定性。
3.实施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应该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学有所获,玩有所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习惯。
4.对学生的督促应该是长期坚持的。学生的坚韧性、自制力都很差,教师教完以后,还得长期督促,严格要求,才能使教育内容转化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掌握方法、认真实施
养成教育内容多,培养任务重,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通过长期的培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坚持正面教育。在计划时,提出的教育目的、内容应该以“正面”为主,即以“你应该做什么”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多采用表扬、奖励、鼓励等正面教育手段,少些批评、惩罚,树立学习的榜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向极积的方向发展。
2.建立评价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和班主任签订一份责任状,学生签订一份承诺书,家长签订一份协议,通过相应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做得不对的,应给予批评,并指出“你应该怎么做”,督促学生改正。学生做得好时,应给予表扬,并设立精神与物质性质奖励。比如可以在班上开展“比一比,谁最棒”的活动,设立小五角星评比栏,学生做得好就印上一个小五角星。
三、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班主任应该主动工作,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应起主导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如何调整?都应该由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例如:一年级学生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二年级学生要遵守纪律,课间做正当游戏,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遵守公共场所秩序规范。
2.多学科老师共同发力。学习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班主任应该和各科老师积极联系,互相配合,抓好养成教育:一方面要和各科老师交流养成教育总体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向各科老师了解各个学生的情况,调整对个别学生的培养目标,使个人和班级协调发展。
3.创设班集体氛围。班主任应在教学及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友爱和睦、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积极进取、公平竞争、共同进步的良好人际氛围;营造尊重他人、不嘲笑他人、不嫉妒他人、赞赏别人、积极向别人学习的良好班级氛围。
4.班主任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要做到:
(1)以身作则,发挥自身表率作用。学高为师,行正为范,是对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要求。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行正”了,学生会敬重你,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有耐心,寻找合适的机会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不是一蹴而就,要靠细水长流,不断巩固,反复进行训练。只要老师心中有规范,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严”有尺度,“教”有方法,就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宽容,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教师应该公正无私,严格管理学生。但对刚刚取得一点成绩的差生过于严格,往往会打消他的积极性,所以不如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他,让他享受更多的阳光。
(4)多花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班主任只要多和孩子们在一起,一旦遇到意外情况,才能立即出现在他们面前。小学生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少起码的礼仪常识和伦理道德,如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但他们脑中没有“偷”的概念,不以为耻,作为老师需要及时指出错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让学生懂得只有从小遵纪守法,长大后才能成为守法的公民。只有多抽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班主任才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随时教育,让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要教师孜孜不倦,全身心投入,主动积极地教育学生,最后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继而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