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他砂小学 田清浩
作为典型的贫困山区农村,当地的家长希望孩子们多读书,仿佛只要多认识几个字就是有文化的表现,学生们相对而言也更加喜欢语文课,而对注重逻辑思维解析的数学课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一、解决问题中使用数学
在“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编了这样一个故事:教师节快到了,小明想给老师买一件礼物,这天他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4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多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4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4张1元钱,当时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学生对钱的认识虽然不是很懂,但还是有一定的基础,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与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再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课堂变成学生的生活情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如在教学“认识圆”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学生在观察中十分投入,有的说“车轮”、有的说“葡萄”、有的说“篮球”、有的说“太阳”,还有的同学甚至这样说到:“我们玩的小玻璃珠是由无数个圆组成的……”他们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大大丰富了他们对圆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在游戏中去学习数学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位置与顺序》时,我设计了些游戏活动“贴鼻子”:同座位两个人一起玩,一人蒙上眼睛,另一个用上下、左右、前后的口令告诉同伴贴鼻子的正确位置。在“问路”活动中,将教室的走道改成街道,再标上一些地点名,学生问路,另一人指路。通过邮递员“送信”:事先设计好活动要求,学生抽取信封,按信封上的要求送到目的地。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四、在课外拓展中探究数学
学生往往不会满足于课内所学的知识。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数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低年级可组织让学生讲数学故事,做数学游戏,开展数学竞赛,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等。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较好地激发了其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作为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引导并鼓励他们在书本中发现“生活现象”,在生活中主动探究“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始至终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在竞赛中体验数学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 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手段。他们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教学中,可开展“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之类的学习竞赛活动,授予“进步之星”、“学习标本”、“全能选手”、“应用题天才”等各个类型的小称号和奖励,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育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其中的兴趣点,有的放矢地融入教学各环节中,进而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无形中触摸到数学知识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