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林日新
冬日,江西省宜春樟树市玉华山下芦岭教学点,黄文春老师和娃娃们一起打篮球,享受着快乐的大课间。“这个年轻老师就是我的接班人、芦岭教学点的新希望。”68岁的全国模范教师陈云根笑着说,脸上不见了退休前的焦虑。
(1月5日《宜春日报·月都早刊》)
68岁的全国模范教师陈云根所任教的教学点终于有了“接班人”,他悬着的心总算可以落下了,这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然而,笔者看后却酸甜苦辣咸一并涌心头。有人把那些只有一个人坚守的教学点的老师称之为“孤烛”。令人纠结的是如今很多教学点只得靠老教师,甚至是退休返聘的老教师坚守岗位:在安徽省舒城坚守40余年的方家胜,退休后依然重返三尺讲台;河南省卢氏县的杜振民,守着“巴掌小学”37载……中国如此之大,一些学校由于条件限制,既无法并校,也无法搬迁,需要教学点的存在,更需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愿意无私奉献的教师,用自己的“一烛灯火”,点亮乡村孩子的天空。
如何延续教学点的“孤烛”之光呢?新闻中详细报道了陈云根老师多次找到黄文春,希望他考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老师。陈云根说:“我快退休了,没有人来芦岭教书了,你一定要回来教书。”后来,黄文春被陈云根的真诚感动,终于接过了陈云根的教鞭……这种靠个人力量寻找接班人的困境折射了当今乡村教育的残酷现实,这是教育的一大悲哀。
笔者看来,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加大乡村教学点的教育投入力度,想方设法给那些志愿为乡村教育奉献青春的大学生创造更好的环境。比如,以“委培”“保送”等方式,鼓励当地大学生返乡任教,并以更有力的奖励政策吸引城市优秀教师下乡支教,确保边远贫困乡村的教育不断档,让教学点的“孤烛”之光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