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科教新报·探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科教新报·要闻

第03版
科教新报·综合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4年07月0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职高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米小群

    一、强化参与学习的意识

    我在给幼师班的学生讲授《故都的秋》一文时,带着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后,我设计了这么几个分组竞赛环节让学生完成。

    第一个环节:准确无误。

    文中着力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请准确无误的在文中勾画出关键词。结果马上有同学回答,文章中秋的特点体现为清、静、悲凉。

    第二个环节:精彩纷呈。

    指出你所阅读的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并作几句精彩的点评。

    第一位同学提出,文中写道: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该生评点:如果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那么文中的“清闲”、“落寞”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绪,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进了作者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第二位同学提出,在评论古人悲秋时文章写道: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都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该生评点:文中的清、清闲——恬静安谧,这是故都秋的“清”,细腻、幽远——幽静深邃,这是秋的“深沉”;落寞、衰弱、萧条——萧条凄凉,这是秋的“悲凉”。作者是在用自己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悲凉的主观意境图。

    第三个环节:独具慧眼。

    这是关键环节,重在挑战。你是否能指出以上同学未发现的精彩文笔或绝妙之处,请补充。

    有同学提出:作者所处的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作者也是久经颠沛流漓的生活,才回到故都北平,所以,其作品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别样的情感。故都的秋“清”、“静”、“悲凉”也正是此因。

    在阅读竞赛中,学生生龙活虎,兴味盎然。课堂上呈现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气氛,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统统被学生挖掘并娓娓道来。“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吕叔湘先生是这样说的。因此,教师必须打破“一言堂”的局面,不要把学生当作承受的容器,而应给他们一点课堂时间,使之积极参与学习一一去读、去说、去想、去写,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学习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营造学生质疑问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一条捷径。

    在检查学生预习新课时,我常常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其实对于这类问题,借助工具书,或老师稍作点拨,都能迎刃而解。由此,我开始认识到,学生通过二、三遍阅读深入到文章的结构中去,提出一定质量的问题,那是不太现实可行的。于是,我试着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或学完课文之后,再给学生一些质疑问难的时间,这样他们的思考显得成熟多了。

    例如,我在讲授《人是什么》一文时,在文章的学习进入尾声的时候,我却突然把课停了,请同学们快速以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解疑竞赛。五分钟过去后,竟然有同学提问了,为什么说对现时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又为什么说如果“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经过一阵激烈的争辩后,第三组的同学整理好答案为: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丧失自我。

    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同时学生的质疑或击中文章要害,或抓住语言精华,或深化了课文主题,有的甚至激活了教师的思路,开拓了课堂的空间,学生的质疑成为他们独立思考的开始,独立学习的开端。

    总之,教与学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教师给一个支点,学生就能四两拨千斤。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点参与、质疑的时间,语文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科教新报·要闻
   第03版:科教新报·综合
   第04版:科教新报·师说
   第05版:科教新报·文化
   第06版:科教新报·心理
   第07版:科教新报·可乐
   第08版:科教新报·理论
   第09版:科教新报·聚焦
   第10版:科教新报·科技
   第11版:科教新报·科普
   第12版:科教新报·成长
   第13版:科教新报·攻略
   第14版:科教新报·湘韵
   第15版:科教新报·信息
   第16版:科教新报·风采
   第B1版:科教论坛
   第B2版:科教新报·教研
   第B3版:科教新报·畅谈
   第B4版:科教新报·论坛
   第B5版:科教新报·探究
   第B6版:科教新报·探讨
   第B7版:科教新报·交流
   第B8版:科教新报·研讨
职高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浅论健康投资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班主任﹃宽﹄与﹃严﹄管理艺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