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静
近日,广州市妇联发布了《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近四年来,广州家暴案例占信访总量的比例逐年减少,但社会公众对家暴的危害性认识仍有不足。超过四成被访者认为偶尔发生的暴力不属于家暴,超过六成被访者认为打孩子不是家暴。
(5月14日《新快报》)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许多父母信奉的至理名言,他们觉得收拾不听话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诚然,对孩子的教育也需要惩罚,可许多时候,家长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使子女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蛮横无理、说谎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普遍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理解、自由。而家暴不仅是体力的较量,更是权利的失衡,或许它看似很省力,其实成本却是很高的,孩子会将心封闭起来,不愿意和人交流。一旦爸妈想要走进这颗脆弱的心灵,更是难上加难。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提出,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可是,习惯替子女做主的“中国式家长”,又怎么会轻易走向“爱的教育”?其实家长们并不是不爱孩子,只是对爱的理解和表达有偏差。家长们,当你“恨铁不成钢”举起拳头甚至棍棒时,请想想眼下这个“不可理喻”的小孩儿,也许正是当初的自己。所以,请不要再把爱孩子当做简单、粗暴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