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科教新报·互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科教新报·综合

第03版
科教新报·校园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爸爸去哪儿》看
中国电视的文化创新

    岳阳市云溪区一中高三300班   刘晗

    最近火热的《爸爸去哪儿》,让人联想到韩国有同类型的一档节目《爸爸我们去哪》,似乎从整个主题到内容,甚至节目名都大有雷同之处,所以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一款“拿来”的节目,不具有文化创新的内涵。但事实上,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正是一个具有技术、题材和本土化创新的新型电视娱乐节目,节目中也能够体现中国电视的文化创新。

    首先是技术创新。准确来说《爸爸去哪儿》属于野外综艺类节目,此类节目有着很高的拍摄门槛,需要大量的摄影、收音器械,大量的工作人员及后勤设备,要面对各种环境,各种突发情况,协调各种角色的配合。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在节目中看到大量跑动的画面,此类画面都需要一个摄影师扛着约20公斤的摄像器材跟着主演一起奔跑,并且要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出现镜头颤抖和大的喘气声影响节目效果,可见工作难度之大。

    其次是题材创新。在《爸爸去哪儿》之前,国内甚少有同类型的节目面世,野外综艺类的节目更是首次出现。面对从未在国内有过先例的节目,湖南卫视大胆尝试,花费大量技术、人力成本,已经具备了勇于创新的开始。另外,基于野外综艺节目的模式(24小时全角度跟拍),所以基本保证了整个节目的“真实”感。真实的场景体现了“吃苦”,这个节目的根本。简陋的厕所,有蜘蛛的床,简单的食材(玉米和地瓜)加工成食物,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最后是本土化创新。《爸爸去哪儿》以国内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为背景,结合当地的民俗喜好,融入民俗化的人文元素,实现了“舶来品”节目的本土化创新。节目中乡土气息浓厚的居住环境,比如国内农村常见的泥土矮房,房内的葫芦架;和当地民众紧密结合的节目内容,如孩子们照顾老奶奶、明星们帮助村民修补房顶。这些都将国内各地的文化展现给了全国观众,体现了娱乐节目结合本土文化的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拿来”并不是就意味着没有创新,一如鲁迅《拿来主义》所述“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定位,“拿来”的东西也是创新,所以《爸爸去哪儿》这类电视节目,同样应该受到社会的鼓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科教新报·综合
   第03版:科教新报·校园
   第04版:科教新报·信息
   第05版:科教新报·师说
   第06版:科教新报·文化
   第07版:科教新报·风采
   第08版:科教新报·纵横
   第09版:科教新报·镜像
   第10版:科教新报·湘韵
   第11版:科教新报·表达
   第12版:科教新报·感悟
   第13版:科教新报·成长
   第14版:科教新报·圆桌
   第15版:科教新报·杂谈
   第16版:科教新报·关注
   第B1版:科教论坛
   第B2版:科教新报·探索
   第B3版:科教新报·交流
   第B4版:科教新报·畅谈
   第B6版:科教新报·教研
   第B7版:科教新报·互动
   第B8版:科教新报·言论
从《爸爸去哪儿》看
中国电视的文化创新
木棉花开
网络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