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巧
你可能想不到,积病而孱弱的晚清帝国,在风雨飘摇、财政入不敷出的窘境下,曾经屡屡对他国灾害施以援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清朝政府“颁帑十万助赈日本灾”。这样规模的经济援助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对日本的首次援助。
清政府第二次援助日本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日本以水灾来告,输江、皖、浙、鄂诸省米粮六十万石济之”。若细看清朝历史,1907年恰是中国的灾荒年,但是,晚清政府依然怀着“国际情怀”,赈济日本60万石大米。
1908年12月28日凌晨5时25分,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墨西拿市发生7.5级地震,墨西拿人口的一半,约7.5万人丧生,震惊世界。清政府没有袖手旁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癸酉,义大利地震灾,出帑银五万两助赈”。
此外,晚清政府对海外的华人也体现着祖国的“关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美国旧金山地区发生8.3级地震,清政府也没有置之不理,“丁酉,美国旧金山地震,颁帑十万赈华民”。
其实,看1905年-1908年的中国,饥荒、灾难几乎遍地皆有,不仅是天灾,其时,各地剿匪的大笔军饷开支也是清政府在正常行政开支之外的一项沉重财政负担。
为什么在这种窘况之下,清政府还积极地搞国际援助呢?两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败,尤其是1900年之后,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实行改革,融入国际社会刻不容缓。
在光绪年间,清政府参加的国际社会组织有万国保和会、万国禁烟会、万国红十字会等,在屡遭国际列强势力打击,屡战屡败、积贫积弱的情形之下,晚清政权很想融入国际社会,从而学习国际经验,实现社会改良进步,以达到巩固满族统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