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新闻

第A3版
连线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念母亲
何世军

    □  何世军

    我曾经说过,“父母亲是儿女们心中永恒的太阳”。但太阳终究是从东边升起,要从西边落下,这也是一个终究不变的事实。

    2011年5月1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6时35分,我们伟大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在老家去世了,享年92岁。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就在农历三月初一(即2011年4月3日),全家兄弟姊妹、亲戚朋友、村上领导及堂兄堂弟、叔侄,以及双牌电站、南津渡电站的领导和同志们共60多人,在冷水滩湘水人家酒楼,为母亲老人家举行了91岁寿宴,祝贺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同时,我在致辞中还介绍了她的长寿经验,主要讲了三条:一是长期坚持劳动和活动。经常帮助搞家务、打扫卫生,从不停顿;每天还坚持一定时间的走动,主要是散步活动。二是爱清洁、干净,勤洗澡洗衣。生活清淡,喜欢吃点蔬菜,经常吃点红薯。三是几十年从未住过医院、打过针,且自理能力较强。面对老人家离世全家及全村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回忆过去,怀念老人。母亲老人家出生于民国9年(即公元1920年)三月初一。13岁从清水桥大金盆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嫁到我们山里人家做童养媳,父亲当时是16岁,两人相依为命跟随祖母(我们叫婆婆)一起生活,艰难度日。直到母亲19岁,父亲22岁,先后生下我们兄妹5人。父母亲都经历了旧社会受苦受难的历史。家里无田无地、没吃没穿,主要靠砍柴、挑担、上远山垦荒种点红薯来维持生活。父亲帮人家做事,农忙时,主要靠帮月工、打零工、卖柴换点米、买点油盐度日。(我也跟随父亲挑柴到远离家里10里至18里的清水桥、柏穴坪街上卖过。一次大约5至8角钱,最多也有1元钱的。)母亲则主要靠砍柴卖柴、上五岔岭上剥毛栗(我也跟着去过几次),在后头山扯黄竹笋卖、种点小菜等来维持生计。家里虽然穷,但还关心帮助比我们更穷的人。她老人家做的坛子菜最好吃,谁人到家要,她从不拒绝。父母亲的仁慈善良也受到村里人的称赞,都认为他们人好、人缘好,认做干娘干爹的都有好多个。一直到1949年翻身得解放,分到了田地及一些衣物,积极参加合作化运动,生活的逐步改善提高。

    父亲出生于1917年3月21日,因劳累过度,于1983年9月1日在长沙因病去世(骨灰送回老家与老祖父母坟墓葬在一起)。由于过去受苦深,解放后一直勤俭持家、省吃俭用、辛勤劳动。小孩放在家里带养,也不向我们要钱,更不向大队和村要什么帮助;有时还经常帮助别人。他们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情特别深,他们一直教育我们“千年万年不要忘记毛主席,永远不要忘记共产党”。父亲他生前在1978年亲手写的遗书中,通篇都是苦难史,通篇都是感激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情,不但要我们子孙后代都不要忘记过去,同时要村里也不要忘记过去穷人受苦受难的历史。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有同事阅读后说,“您父亲的遗嘱,不仅仅是对您个人,对您一家人的嘱托,也是老一辈对后世人的嘱托,我们大家都要铭记在心,化为吃苦耐劳的行动。这是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确实是这样。我们要铭记党和毛主席的恩情,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坚定不移跟党走,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心系家乡人民,多为老百姓办实事,齐心协力,建设好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这次在母亲老人家的灵堂里,我亲自撰写的晚挽是:仁慈情怀品德永继,勤劳简朴家风长传。“永继、长传”,以寄托对老人家的哀思,也是对我们及后人的鞭策、警醒,以报答对父母亲的养育之恩。

    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母亲的墓地因早已预留,即与父亲及老祖父母同葬一起,相信老人在九泉之下,也应感到欣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广告热线:(0731)84326418 传 真: (0731)84326418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dbcb@vip.sina.com.cn  全年订价:87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新闻
   第A3版:连线
   第A4版:校园
   第A5版: 纵横
   第A6版:杏坛
   第A7版:视点
   第A8版:关注
   第B1版:综合
   第B2版:科普
   第B3版:健康
   第B4版:湘韵
   第B5版:文化
   第B6版:师说
   第B7版:成长
   第B8版:论坛
将军瀚墨抒深情
绥宁牛坡头之秋
一个人来到猴子石
怀念母亲
靠“审”更靠“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