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鼎城区第一中学 王建国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与同事解老师带领高年级文学社成员到桃花源景区采风。学校离景区不远,我和解老师清点了人数,交代了行程安排和注意事项,就乘车向目的地出发了。
一路上孩子们像欢快的麻雀,我和解老师则站在过道里,欣赏窗外的风景。按预定计划,我们游览了桃花源主景区,直到下午3点半才踏了归途。
学生们玩得很尽兴,返程途中,他们有的在欣赏自己拍的照片,有的歪在座椅上甜甜地睡着了。我和解老师却依然一前一后站在汽车的过道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0个花季少男少女,在来回近3个小时的车程中,眼睁睁地看着两位监护着他们行程安全的中年老师在自己身旁的走廊里晃悠,他们则心安理得地坐在舒适的座椅上,没有一个做出哪怕一点让座的表示。或者无需让座,只需调整一下座位大家一起挤一挤也行,可他们没有,就这样一直让老师站着。
于是,我回想到几天前发生在办公室的一幕。一个学生因屡犯同样的错误不知悔改,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班主任万般无奈,把学生的母亲请到了办公室。母子俩没说上几句就吵了起来,儿子双手紧紧握着拳头,牙齿咬得嘎嘣响。那位母亲气愤之极,怔怔地望着儿子说:“看样子是要把妈杀掉,是不是?”儿子的回答令在场所有的人震惊:“我暂时还不会杀你,因为你对我还有利用价值。”母亲呆在原地半晌无语,办公室的几位老师也惊愕得张大了嘴巴。这个学生如果继续下去,离新闻中曾经报道过的那些杀母弑父的孩子还有多远呢?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集众宠于一身,他们的共性是:自私、冷漠、叛逆、以自我为中心。固然,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社会因素,也有孩子们自身的原因,但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家庭、学校有没有责任呢?常听身边的人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吃苦,不懂得……可是,我们给了他们“懂”的机会了吗?一个人的认知都要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我们有时为一个难懂的数学题可以—遍又一遍地启发学生,直到他们弄懂为止,为什么在诸如节俭、感恩、责任等人生重大问题上不肯付出教育的耐心呢?其实孩子的感恩之心就如同学生的功课,如果从来不去教导、启发、培养,他们又怎会懂呢?
曾经读过一篇题为《儿子,请给我让座》的短文,—位母亲在儿子14岁生日那天,郑重地向儿子提出—个要求:以后母子一起出门,如果公共汽车上只剩一个座位,请给妈妈让座。从小习惯了自己坐着而母亲站着的儿子,开始时对这种变化很不习惯,可在母亲几次提醒下,终于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儿子也从这件事中懂得了感恩和回报。
试想那天,我和解老师不是过后抱怨,而是及时给学生们一个提醒,说不定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孩子们会感到羞愧和自责,这种特殊的体验会在他们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一次多么好的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的契机,可惜被我们错过了。
与其整日忧心忡忡,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如从现在开始给孩子创造机会,教孩子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