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第二中学 易延华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采用的大多是传统的评点法。教学的重点还是放在字、词、句的诠释上。对于文章的谴字造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文言课是中学生们感到最没劲的课,枯燥、单调、乏味。现行一些教法的最大缺陷是:学生学的死,觉得学古文枯燥,很难开发学生智能。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因此,要走出课堂沉闷,学生厌学的困境,能不能采用一些更合理的教法,重新回到我们教学的初衷上来:如何通过教学,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同时对开发学生的智能又起到促进作用呢?我的主张是:落实新课标,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一、诵读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采用的是评点法,逐字、逐词、逐段、逐篇地进行讲解。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应该要有一些新的东西。笔者在对改版后的教材中的两个文言文单元和读本中的文言文进行了认真的钻研,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些探索。在此谈谈自己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关于诵读似乎是一个不需要再提的老问题,语文课堂当然要读了。但事实是我们现在的课堂读得的确太少了。一是许多学生不喜欢放声朗读,二是我们有些老师满堂的讲解或是问答取代了诵读。我们的前人早就明白了诵读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心理学有关理论也指出,声音刺激能在大脑的某个区域产生兴奋点,让阅读者在短时间里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节奏、句读、语调、情感的把握,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阅读效率。
二、背诵法
背诵之于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一条学习文言文的途径。整篇的文章记熟了,其中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也就记住了。积累得越多,就越能触类旁通。背诵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边朗读,边体会,边记忆。要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除了让学生扫清文字上的障碍以外,教师应该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三”字为核心,可以引导学生理出“三问”——“三答”——“三思”——“三谏”——“三赏”——“三变”的行文线索,学生背诵起来也就容易一些。对于那些篇幅相对来说比较长的文章,更是需要把每个部分或是每个段落的行文线索理清,比如《六国论》,第一自然段,提出“弊在‘赂’”的中心论点和“赂者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第二自然段通过三个对比,即“得”与“亡”,“难”与“易”,“有限”与“无厌”论证“赂者灭亡”。这样逐个落实,背诵起来也就不难了。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一种很典型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辨别高下优劣,从而加深印象。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将课本上单元之内,或单元之间的文章进行比较,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两篇先秦诸子散文,可以进行比较教学,在难字难句,落实了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后,教师可设计问题孔子和孟子的主张的异同,他们的论辩艺术,两篇散文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将课本上的文章与语文读本上的文章进行比较,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召公谏厉王弭谤》,《触龙说赵太后》与《威后问齐使》。语文读本上的文章也都是非常经典,应该要计划地教学或引导学生自学,而这种比较教学又正好可以做到这一点。这种打通单元,打通课本和读本的比较法教学,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四、联想法
联想法是一种联想和想象为基础的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联想是方法,更是一种能力。联想可以让知识由少变多,由死变活,由零散变系统。联想可以由此课而彼课,由此知识而彼知识,由此学科而彼学科,由课内而课外。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联想,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如在讲解某个重要实词的意思时,可启发学生回忆以前在哪些文章中学过的其他意思,让学生起来回答,交换自己的回忆所得,这样不仅让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关系,巩固新知识,而且让零碎的知识构成知识链,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讲解常见的某文言虚词的用法时也是如此。另外,对于文章的内容也能相互联想,比如《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可以由“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名言作为联想点,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读过或听说过的出自《论语》中的名句,互相交流后,每个人就都能学到几十句《论语》中的名句,这样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