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第四中学 付文兵
新课程改革强调合作学习,目前合作学习的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但是,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从“实”。如何组织合作学习,仍然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切实重视合作“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知识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合作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合作学习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合作目标”,合作学习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而非是对知识的关注,合作的过程比合作的结果更重要。
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学习目标的把握上,就需要教师实现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转化,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既要重视“知识探讨”,更要重视“合作过程”。为了避免学生在合作学习一开始就陷入仅仅寻找知识的误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生在合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让这些目标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得到体现,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目标,在合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锻炼,以此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科学安排合作“小组”
许多教师认为,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其实,组成小组只是形式,而实质在于小组是怎样构成的,有效的分组才是合作学习。
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不同的锻炼,而各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不同特点的学生适合在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小组内的角色分配要明晰,组员的任务要积极互补。
我们要注意的是,小组的安排并非几个同学聚在一起,为一个任务而努力就能立即形成一个有效的团队。小组的成熟需要一段时间,小组从发生冲突到产生凝聚力,小组成员从陌生到互相了解、信任都以一定时间的合作、协调为基础,所以教师不宜过于频繁地更改分组情况,这样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小组深层次合作关系的建立。
三、适当传授合作“技巧”
如果合作小组是一条小船,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就是这条小船的目的地,那么合作技巧就是推动这条小船不断前进的划桨。学生良好合作技巧的运用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保证,然而学生不是天生会合作,教师要在此方面对学生进行重要的指导和培训。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从旁指导,教师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在适当的人际交往及小组合作技巧方面指导学生。
四、关注培养“弱势”学生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更明显,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指导和帮助,而弱势学生应是教师指导和帮助的主要对象。在小组活动中,优生往往有更多的表现,他们承担的任务更多,相应的发言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也更多,弱势学生则刚好相反,他们在小组中易受到忽略。合作学习要让全体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得到发展,弱势学生绝不能成为教师的忽略对象,而应受到特别关注。
教师给学生的任务应该是有层次性的,使弱势学生能够找到他们能胜任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中找到自我成就感,增强信心。
在合作学习进行时,教师要强调整体的进步,让小组内形成主动扶持较差学生的氛围。教师也要在观察、巡视或参与中,特别关注他们,发现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同时,还要强调小组的整体评价,也要对弱势学生所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做实践合作学习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