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龙潭镇中学 何志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它蕴涵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遗传性,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激越的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并为开创新文化提供了历史渊源的根据和现行时代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渗透传统文化十分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提升学生的品位和品格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编入教材的文章不仅是名家名篇,而且具有某一方面的代表性,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挖掘出知识,挖掘出艺术,还要挖掘编者的立足点和各种传统的道德因素,以发现和运用传统文化的“美”为突破口,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使其成为学生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指的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如教《背影》,就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厚重的父子深情,使学生心灵受到传统道德的震撼。
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理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使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美德,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
二、适时加强课外阅读推介,使传统文化伴随在学生成长历程中
阅读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同时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这些名家名篇的时候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著作优秀文化遗产,让学生课外阅读。推荐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吟诵几句其中的经典名句,简要介绍其中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想读、乐读,从而使学生不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书法教学的位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可见国家已经把书法作为一种能力,提到了必须培养的高度。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一要引导学生体会书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用身边的实例引导、鼓励学生学习书法;二要引导学生了解书法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认识和体味各家的艺术风格:如王羲之的笔法精致,浓纤折中,势巧形密,遒劲自然;柳公权的结体严谨,沉劲苍逸,潇洒自然等等;三要引导学生勤学苦练,多讲历史上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在书法教学中培育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四、运用名著的广为人知,加深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迷上了古诗词,对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也开始感兴趣了。有的学生读上了《诗经》;有的学生认识了屈原,知道了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学生开始认真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现在的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要求有点过高了,但是四大名著注音版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又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应本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