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大文
我有个朋友很有趣,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要认识很多人,这些人大多跟他以“朋友”相称并靠打电话和偶尔聚餐保持联系。我这位朋友的烦恼是,他常常分不清这些所谓的朋友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为了方便识别和重点发展,他便设法把这些朋友进行分门别类,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认识一个新朋友三个月后给这个人打一个电话,主要是问这样一个问题:“嘿,朋友,我最近手头有点紧,能借点钱给我吗?”
很显然,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而我这位朋友也正是根据朋友的不同反应来确认朋友的等级的。比如有的朋友会很爽快,直接问你需要多少,问完马上兑现,也不细问什么。这样一来这个人在我朋友心中的地位立马上升了一个档次,他把这种档次标记为“甲”。
有“甲”自然会有“乙”,朋友说,“乙”类朋友的特点是在你跟他借钱之前会问很多问题,比如借钱做什么用,是不是真的迫不得己才跟自己借钱之类,更明显的是,借钱之后你会发现他跟你联系的频率大大提高,还经常有意无意地暗示他曾经借过钱给你。朋友说,因为他借钱前后的一些举动,我可以确认他对我这个人的品格并不信任,而且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回报,所以这样的朋友只能算作“乙”了。
接着他又说了被他称为“丙”、“丁”级别的朋友,分别对应的是这样几种情况:坚持打欠条才肯借钱给自己、打死也不借钱给自己。我笑说这样的标准未免太简单了点吧,感情一定要跟金钱联系起来吗。朋友却说,这年头,金钱有真钞和假币,感情也有真伪等级,两者的关系大致为:感情是金钱的试金石,而金钱可以算是感情的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