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浓缩到每个家庭,变化则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而对此体会最直接、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家庭主妇。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本报推出“妈妈眼中看变化”系列专题报道,从一个个普通家庭主妇——妈妈的视角来记录、感知这30年的变迁。我们描述的变化或许只是一张照片、一本存折、一件小事,但其折射的是百姓生活越过越好的历史轨迹,蕴含的是改革开放惠及人民的宏大意义。
本期妈妈:杨虹贵,54岁,常德市房产经营公司退休职工
变化:“万里长征”→亲情专车
上个星期天,我刚准备出门买菜,发现侄子开的那台丰田车停在我家楼下,而小妹也带着孩子坐在车上,原来那天是大姐62岁的生日,想请我们去她家一起吃顿生日饭。来不及准备什么,我就被拉上了这趟开往汉寿县老家的“亲情专车”。说起来,这已经是我这个月第二次回老家了。从常德市区到汉寿,走高速公路不过40多分钟的车程,亲戚之间来往非常方便。而过去当我们一家还住在汉寿县城时,却总是为走亲戚犯难,那种经历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叫人不得不感慨如今社会进步了,交通也发达了。
30多年前,我进入县城百货公司工作,成为家里第一个吃上国家粮的孩子。1979年5月,我和在县政府工作的丈夫结婚。我和丈夫的老家都在农村,而且家中各有7个兄弟姐妹,朋友们善意地提醒我今后走亲戚的任务肯定不轻松,我不以为然:每年大不了过年的时候走一圈,能有多难?
女儿出生后,我和丈夫开始体会到过年走亲戚的不易,两家的亲戚散居在各个乡镇,还有一个姐姐家住在山区,一个妹妹则嫁到了湖区,需要过轮渡,要挨家拜年的话就像要准备一趟长途旅行,衣服和日用品都不能少带。到了谁家都得打个地铺挤着睡上一夜,第二天再赶路。
1983年大年初二,照例是回娘家的日子,因为婆家和娘家相隔不过10多里,我和丈夫便带着3岁的女儿步行前往。乡村的道路泥泞、湿滑,我负责提着大包的行李,丈夫则抱着女儿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走到一半,丈夫的体力有些吃不消了,便哄着女儿自己下地走一段,女儿没走几步便摔倒在水洼里,又哭又闹。丈夫一边把女儿又扛到了肩上,一边感叹:“什么时候我们女儿能自己走去外婆家,爸爸就幸福喽。”看着冷得瑟瑟发抖的女儿和浑身是泥的丈夫,我又心疼又心急,可这就像“万里长征第一步”,再难也得咬牙走下去啊!
这样的烦恼持续了几年,女儿长大了,丈夫的手脚终于被解放出来了,同时我们也发现,走亲戚的路程渐渐缩短了,走动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了。
首先是丈夫原本在老家待业的小弟弟学会了驾驶,跑运输的他几年下来手中有了钱,便在县城买了房子安了家。很快,我的大妹妹和妹夫从乡镇举家迁到县城做服装生意,二妹也从乡镇中学调到了县城新办的一所中学任教。后来,搬到县城住的亲人越来越多,年迈的父母也被接到姊妹家轮流居住,亲人之间便不再是一年走一次的“稀客”了。
10年前,因丈夫工作调动,我们全家搬到了常德市区。刚去的时候我心里还在犯嘀咕:这下走亲戚不又得“大动干戈”了?好在高速公路不久就开通了,县城到市区的距离不再像想象中那么遥远。后来,小妹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也把家搬到了常德市区;大侄子的装修公司渐渐做出了名堂,不仅在市区买了房,还买了私家车,几乎每个周末他都要回趟县城去走亲戚、会朋友,他的车也成了我们家的“亲情专车”。
这几年我退休在家没什么事,周末便想邀几个亲戚凑桌牌玩一下,只要打个电话,常德、汉寿的亲戚就都能赶过来,吃完晚饭回家都不晚。现在女儿已经在长沙工作、成家了,我们家走亲戚的路线拉得更长了,但女儿似乎并不担心这个问题。还是她说得对,我不能再用那个年代的眼光看问题了,现在地球都成一个村子了,长株潭都一体化了,常德到长沙也就像邻居串门一样方便了。 整理/本报记者 范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