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西团书院位于新化县琅塘镇白云村,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地方茶商陈兼善捐资建成,原校名为兼善义学。1876年,湘军将领王子寿在此基础上捐款改建后取名为西团书院,1926年重修。为二层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室内白灰粉刷,小青瓦面,木回廊与栏杆、门窗对称,采光通风良好。曾是新化、安化、溆浦三县学生争先入学的文化圣地,也是原人民大学校长成仿吾母校。抗日战争时期,新化县立女子中学迁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白云完小。该书院是反映教育历史和农村启蒙教育的珍贵遗产。
曾晨辉
梅山这一片天地,四面八方层峦叠嶂,中间则一马平川,良田甚多。上苍将一条资江安插其中。资水奔腾,横跨七十二道险滩,过洞庭,直向长江大海去。过去梅山人迷信,说此地太封闭,清官无三代,富贵不久留,所以在资江岸边建了七层宝塔来镇邪。
当年章惇开梅山,大概是坐船经长江,过洞庭,千山万水,曲折不已,才达资江。梅山中有琅塘,古木参天,百鸟欢唱。在此上岸,往梅山深处来,竟别有洞天。古语云:“天下大难,此地无虞。”是说梅山乃福地,地形地貌得上苍眷顾,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且几千年了,百姓从未遭战乱之苦。
西团书院的创建,为当地人打开了一道天窗。琅塘人忽觉梅山以外有如此广阔的世界。一代代学子,在此开蒙读书,进庙堂为黎民百姓,入江海为民族兴起。不仅培养了成仿吾等少数人杰,更是开一种风气,贯穿古今。
气韵虽无形状,却如阳光雨露般滋养着梅山儿女。
一
车过团结山,往礼溪那边去,拐几个大弯,便现出大片田凼。两边青山葱茏,有一条河穿过,河水从此流入资江。再往里走,便是西团书院。它古时叫西团书院,后改为白云学校,即新化四中的前身,现在叫白云完小。它依着一脉青山,白云在青山间停驻、流动。书院前面是开阔的田陌,稻香满村,与书香一并飘溢乡野。
书院由三个大四合院构成,青砖黑瓦,老柏苍翠。房屋经过了改造,属于仿古建筑。长长的几栋青砖黑瓦楼,皆是两层。现在大多学校耸起了高楼,至少也有个五六层,唯独这里保留了古风。琅塘这一带,读书的风气好。从北宋熙宁五年开梅山至今,这一带的人流传一句话:即便穷得打罕,也要千方百计送子女读书。学风颇似近旁的资水,滚滚向前,从不停息。
走进校门,沿着一条长长的路,倾听四面朗朗读书声,心里不觉一片宁静。一所近三百年的小学堂,一直活力十足,孩子们在此读书,总有一股精气神缭绕着。这里有一种传承,一种唯有苦读才能走得更远的信念。
离此四五里地,便是琅塘古镇。在清末与民国,以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公路还未通到这,从宝庆府往洞庭、长江去,仍旧走水路。许多商贾在琅塘镇停留、安家,让这地方的人间烟火热气腾腾。故此镇有钱人多。但他们要求极严,督促子女刻苦读书。子女从受教起,全送去白云完小,即西团书院。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文学家成仿吾的故乡礼溪,离此三四里地。那个小小少年,每日来西团书院就读。田里的稻香,乡野的蝴蝶,随身而伴。礼溪临水,田陌间河流环绕,碧草间波光粼粼,鱼虾极多。有人说,经常吃鱼的人聪明一些。这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或许可佐证。但我感到,西团书院置身此地,倍适宜于少年。少年是需要养气的,知识之风能养浩然之气,自然之美能养方正之气。听老辈说,成仿吾少年时,志向极大,读书十分发奋。他年少就受乡邻、革命志士陈天华的影响。陈天华撰的对联“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对成仿吾影响甚大。
二
梅山的远古文脉实在模糊,难以溯源。到了近现代,则人才辈出。那些大文士仿佛石头中蹦出,惊动世界。
成仿吾十五岁就去了日本留学。他与陈天华都是沿资江而下,过洞庭,跨长江,仿佛骑一匹骏马,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成仿吾后来回国,与郁达夫、郭沫若等人,创办太阳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横刀立马,大放异彩。
我从郁达夫的古体诗集和散文中读出,他与成仿吾交往甚笃。他们相互和诗,畅谈文学理想,思考民族命运。郁达夫的散文《送仿吾的行》,一片真性情。他与成仿吾高山流水,互为知音。其实论文学才华,成仿吾不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那批作家。但他后来投入了教育事业,像烛火一般燃烧自己。他觉得,中国要想屹立世界先进之林,还有比教育更重要的吗?
成仿吾在民族危亡之际,临危受命,1937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创办了陕北公学,成仿吾任校长。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是,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据统计,从1937年8月至1941年8月四年间,陕北公学共培养了13000多名抗日干部,这其中有80%以上奔赴各根据地,约10%到大后方工作。毛泽东主席对陕北公学给予高度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成仿吾乃中国现代教育之翘楚。1950年,他创办中国人民大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位经济学家来小县城给干部们讲学。登上台时,他说,我先给师爷的家乡人民鞠三个躬。鞠完躬,他又说,我的父亲五十年代就读人民大学,是成仿吾先生的学生。
滚滚不息的资水,汇集着、奔腾着、回旋着,围绕着青葱碧绿的龙湾湿地、桃花源般的白云村,让西团书院落地生根。
每回去西团书院,我总会摸一摸青砖上的图案,指上会有粗粝之感。我能想象,昔日成仿吾就读西团书院,自然而然浸染了梅山大地的灵气。这二百八十年来,雨打风吹,将西团书院的青砖印出花纹,黑瓦磨出精气。
现在的学子们,在此砺剑。若干年后走出去,又是一番怎样的气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