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8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校地文化育人共同体”助推湖湘文化新发展

  邓琼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校地共建是学校和地方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方式、协同育人的一种合作方式。湖南文化资源丰富,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应结合当前校地共建实际,积极与地方构建“校地文化育人共同体”,拓展建设主体、创新育人手段,紧密合作、同向发力,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湖湘文化新发展。

  践行“校地文化育人共同体”发展理念,赓续湖湘文化千年文脉

  湖南是湖湘文化发祥地,具有“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文化底蕴,境内文化资源丰富。绵延千年的湖湘文脉为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为更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大中小幼各级学校应联合地方践行协同育人新理念,携手打造“校地文化育人共同体”。

  充分发挥高校资源禀赋优势。高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龙头,是人才培养主阵地和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应积极主动对接文化地标、文化馆、博物馆、文化中心、艺术馆、纪念馆、陈列馆等文化场所或基地,结对形成湖湘文化育人共同体,着力在湖湘文化挖掘与整理、研究与阐释、传播与转化等方面进行紧密联动,汇聚合力。

  让中小幼各级学校成为新时代文化育人高地。中小幼学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应坚持文化育人导向和校地共建理念,与城乡文化场所、教育基地、文明实践中心(站)等文化载体平台结对形成湖湘文化育人共同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讲座、农耕文化研学、红色文化旅行、公益文化活动等,让优秀湖湘文化精神薪火相传、绽放新时代光芒。

  优化“校地文化育人共同体”建设实施路径,谱写湖湘文化育人新篇

  在“校地文化育人共同体”建设中,应注重盘活用好湖南境内文化资源、创新平台载体、优化实施路径,谱写湖湘文化育人新篇章。

  优化“大思政”育人路径。建设“校地文化育人共同体”应着力构筑以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红色资源为引领、以思想建设为发力点的三位一体育人新路径,在文化育人、文化实践、人才培养、服务基层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文化与专业、文化与实践、文化与人才培养、文化与赋能基层融合发展。

  创新“引进来”智库平台。构建囊括地方文化单位专家、党政干部、专业人士、先进人物等在内的人才智库,组织建设“校地文化育人新课堂”。在这个专职、兼职教师同台授课的新课堂上,思政专任教师作为理论教学主体,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致力于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地方智库人才作为实践教学主体,致力于用鲜活的文化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情境式体验湖南本土文化魅力,从而增强对湖湘文化的共情,坚定文化自信。

  改进“走出去”方式载体。可依托各类文化平台载体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学校特点、学生特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施满足基层需求的校地文化共建项目。比如高校可采取微党课、志愿支教、文化讲解、法律援助和普法宣传等方式,助力地方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中小幼学校可采取文化实践研学、文艺演出、城乡学校校级之间文化交流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参与、互动、体验”式的文化实践中,感受湖湘文化的魅力,培养家国情怀,助推地方文化高质量发展。

  完善“校地文化育人共同体”建设保障机制,提升湖湘文化育人成效

  要使“校地文化育人共同体”建设可持续发展,实现校地在育人理念上达成共识、育人行动上双向奔赴、育人成果上共建共享,需要在文化资源、人才队伍、项目建设等方面完善相关政策、资金保障机制。

  落实落细“校地文化育人共同体”赋能基层发展的保障机制。这是促进地方和各类学校顺利结对的前提条件。学校和地方应整合各自优势,建立政策、资金保障机制,形成校地文化育人在赋能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溢出效应。

  落实落细“校地文化育人共同体”育人成效保障机制。这是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式。学校和地方应加大沟通配合,以机制保障“校地文化育人共同体”建设所需的育人资源、师资力量等,助推每一个孩子自觉传承湖湘文化、赓续红色基因。

  (作者系湖南省传承红色基因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