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忘我奋斗,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大力弘扬。青年科技人才处于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最旺盛的阶段,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我国科技事业的前景和希望。日前,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加强高层次科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三个高地’人才支撑”。以科学家精神涵育湖湘青年科技人才,将为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有力支持。
传承科学家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胸怀国家、至诚报国”是科学家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内核。以科学家为榜样,讲好湘籍科学家的爱国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湘籍科学家积极投身于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洪流,以“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性格,心中有大我,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汇聚了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周光召,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三十年如一日、实现我国在海底勘探领域技术重大突破的“时代楷模”万步炎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是其中的优秀典范。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背景迥异、多元、复杂,具有务实化的人生理想、个性化的价值追求等特点,更需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通过挖掘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准确把握湖湘文化精神内核与科学家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文化逻辑,实现湖湘文化与科学家精神对青年科技人才涵育同频共振。
聚焦“四个面向”,胸怀国之大者
全省上下正处于全力推动把“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变为现实的关键时期,湖湘青年科技人才不仅要胸怀国之大者,更要立足省之大计。提高创新本领,勇做创新先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投身于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八大工程”和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中锤炼创新本领,在肩负起科技兴农使命、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中强化使命担当。坚持“四个面向”,潜心基础研究。坐稳坐住“冷板凳”,敢闯科研“无人区”,努力实现原始创新突破。贯通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乐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产学研用融合大通道。青年科技人才在取得科研成就与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不断在逐梦科技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贡献“科技湘军”的力量。
营造环境,让青年科技人才安心科研
把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营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良好机制与创新环境氛围。革新管理机制。深化对科研工作规律认识,对不符合科研工作规律、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制度进行废改立,为青年科技人才践行科学家精神提供制度保障。优化评价机制。健全符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制度,坚持动态科学评价标准,突出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科研投入产出周期规律的长效机制,贯彻科技部等五部门及湖南《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等精神为青年科技人才减负赋能,确保政策连贯性。完善成长服务机制。搭建学术交流科研服务平台、形成宽容包容创新氛围,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办实事、解难事,久久为功,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培育氛围。
协同培养,让青年学子“拔节成长”
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去年,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共青团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计划》通知中把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高校学生及中小学生作为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行动的关键群体。大力打造青年科技人才后备生力军,应把在校学生作为重点。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协同培养体系,优化顶层设计,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育的各个阶段。发挥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在科学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开发适应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加大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建立科普智库,开展院士专家走进大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等科普活动,加强对青年学子科学兴趣的引导,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科研志向,让他们“拔节成长”,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怀化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1E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