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周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5月2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艺术家”王蒙:做人民的学生,在生活中深造

  王蒙在讲授“清溪一课”。曹辉 摄

  王蒙为湖南日报《湘江周刊》题词。

  曹辉

  30多年前,我还在读初中,就听过王蒙的大名。那时只知道他是文化部部长,是政府高官,又是文学大家,代表作《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早已风靡全国。那时的我,除了读书,写点充满稚气的小作文,其余时间都在农村放牛、喂猪、砍柴、搞“双抢”,在小山冲里深情仰望这座文学高峰。

  年龄相差38岁的两代人,学识水平相差天际的两代人,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靠近、无法相交。但心虔志诚,而得幸如意。在繁花五月的美丽益阳,在清溪这片“文学之乡”,一场文学盛会,成全了我与王蒙先生这位文化昆仑最珍贵的邂逅。

  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家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穿行其间,赏心悦目,心旷神怡。5月22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和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开幕式就在村里的清溪剧院隆重举行。

  开幕式前,随着阵阵掌声由远及近传来,我激动地眺望着舞台:我仰望了30多年的这座文学高峰——89岁的“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入场了。只见先生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虽已到鲐背之年,但精气神俱佳,满头的白发沉淀着历史的烟云。我立即拿出相机,聚焦先生按下快门。开幕式上,他和其他领导上台触摸大屏幕共同启动“双周”活动,向作家们颁发“入会纪念牌”。当天,也是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第15946天,主持人介绍时,他微微侧头,认真倾听,然后从中国作协领导手中领取“入会纪念牌”,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站在台上的王蒙,依然身材笔直,如一棵常青树,巍然屹立。

  最精彩的是下午王蒙讲授的“清溪一课”,他给台下满堂“学生”讲如何“做人民的学生,在生活中深造”。惊人的记性,超好的口才,洪亮的声音,敏捷的思维,让你根本不敢相信他已年近九旬。一个小时的课程,全程没有讲稿、没有PPT,语言平实、深入浅出,但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字正腔圆中一气呵成,举手投足间气定神闲,让人高山仰止。

  这堂“交心”式的写作课上,王蒙回顾了自己70年不竭的创作经历,以《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这边风景》三部代表作品为例,分享了如何向人民学习、在生活中深造的经验。

  1953年,刚满19岁的王蒙开始创作《青春万岁》。那是何等的激情与骄傲!可领导指出其作为长篇小说缺乏主线。“苍天啊,主线何在?”后来一次偶然的活动,王蒙听到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突然间就从音乐的织体中领悟了“主线”,顺利捋出《青春万岁》的叙事主线。

  他的体会与经验让我明白,要向艺术学习!

  出版于1987年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小说中守寡的静珍原型正是王蒙的姨妈。小说深刻剖析了旧的社会习俗(比如包办婚姻)给人带来的痛苦。王蒙认为,小说其实是对五四新文学精神的继承和补充。

  他的探寻与思索让我感悟,要向生活学习!

  1963年至1978年,王蒙在新疆工作,与新疆各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段珍贵的经历最终转变为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小说起笔于1974年,1978年写成,2012年重读并校订,前后历时近40年,201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他说,这是“一种生活的经验,生活得越踏实,越能有一种对生活的忠实、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活经验的积存”。

  他的成功与感慨让我警醒,要向人民学习!

  王蒙坦言,他的三部自传出版后已是耄耋之年,准备搁笔,可经不起朋友的游说,又研究起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来了,天天沉迷于经书和古籍,可谓“皓首穷经”。这几年又重新写起了小说,重新回到“青春作赋”的岁月。“我写小说的时候,每个细胞都在跳跃,每个神经都在抖擞。”写小说让王蒙重新唤起对文学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国家的爱,“仍然像以前那样精力充沛”。

  “别人老是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可惊叹于我这个老头的是‘时间都从哪来的’。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写一天就写一天,能写一个小时就写一个小时。我愿意为文学写作,为小说创作,做我力所能及的一切。”

  台上话语铿锵,台下掌声如潮。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讲座,是一位功勋作家的创作总结,也是“人民的学生”的肺腑之言。

  讲完课,王蒙和夫人前往“王蒙清溪书屋”参观。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自己在清溪村的书屋,但眼前的一切却让他似曾相识:《青春万岁》中北京女七中高三教室的场景,几十本旧书新作见证他笔耕不辍的70年,各个时期“做人民的学生,在生活中深造”的珍贵照片……

  参观完毕,王蒙夫妇来到后院的长廊坐下休息。长廊中间摆满了各种益阳美食,夫妻俩吃着烤薯片,品着擂茶,尽显伉俪情深。他们对擂茶赞不绝口,连声说:“好喝,好喝!”给他们拍了很多照片后,我在他们斜对面坐下来,听他们聊天。

  过了一会儿,我找了个空当给王蒙夫妇作自我介绍,重点推介了湖南日报的《湘江周刊》,恳请先生给《湘江周刊》题词。王蒙夫人单三娅曾任《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副刊主编,对《湘江周刊》亦有所了解,欣然答应。我立即跑过去,站在先生后面,递上采访本和笔。先生想了想,然后一笔一笔,认认真真,写下“做人民的学生,在生活中深造”这句话,再签名、写日期。

  近90年的人生,沧海桑田,风云际会,往事如烟。王蒙先生经历得太多,探寻得太多,也感悟得太多。“做人民的学生,在生活中深造”这句题词,既是他文学初心的体现,也是他人生智慧的结晶,更是他对所有文艺工作者的嘱托:只有扎根于人民大众,才能生生不息、奔涌不止,才会“青春万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