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中医中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健康·服务

第03版
健康·服务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9年11月0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胃脘痛分六型
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近日,46岁的王女士因胃痛不适到医院就诊。据了解,王女士有胃痛病史5年,这次是因喝了一杯凉酸奶后致急性发作,夜间疼痛难忍。医生介绍,除明确诊断有胃部疾患当行病因治疗外,此类胃痛不适从中医角度讲系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可选择中医针灸治疗。经针灸治疗3次后,王女士病情得到缓解,10次后症状基本消失。

    在临床上根据胃脘痛病因不同,类型不同,采取中医辨证治疗会有显著效果,同时生活中注意保持情志愉快,饮食均衡、防寒保暖、戒烟限酒。

    胃脘痛俗称胃疼、心口痛,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伴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泛酸、胁胀、腹胀、不思饮食。造成胃脘痛的原因很多,归结为胃气郁滞,气血不畅,胃腑得不到温煦和滋养所致。《黄帝内经》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是纳饮食物的处所,为六腑营养之源泉,当食物进入胃后,经脾运化,五脏得以滋养。胃脘痛多发于中老年,近年临床中青年患者也有增多。胃脘痛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需辨证施治:

    肝胃不和型  即肝胃功能失调。肝脏性喜条达主疏泄,遇忧思恼怒可伤肝造成阻滞,横逆犯胃,肝有不舒,胃失和降,疼痛攻窜胁背。针灸治疗着重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疏通肝经,调理胃络,以达治疗效果。取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太冲穴、行间穴,配以期门穴。用泻法,通胃气,升清气,降浊气。

    脾胃虚寒型  脾胃相表里,且有络属关系,属胃络脾。肝胃虚弱,久病不愈者;过于劳累,饮食不节,胃失滋养者易发此病。症为胃痛绵绵,空腹疼痛加重,得食痛减,喜热喜按,神疲乏力,四肢不温,便溏。取穴:脾俞穴、胃俞穴、章门穴、中脘穴、内关穴、关元穴、大横穴、足三里穴、梁丘穴。中脘穴和关元穴可加艾灸治疗。

    食滞胃脘型  饮食过量,胃受纳食物过多,或喜辣,喜肥甘厚味,致湿热内郁,胃胀满,胀痛,拒按,嗳腐、泛酸或呕吐。治疗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取穴:中脘穴、建里穴、天枢穴、关元穴、内关穴、足三里穴、里内庭穴。

    湿热蕴胃型  患者多口味偏辣,喜食肥、甜、咸,日久造成胃、腹胀满,心烦、口苦、泛酸、口腔发黏、舌苔黄腻等。治疗需清胃泄郁热,和胃止痛。取穴:上脘穴、梁丘穴、天枢穴、中脘穴、行间穴、建里穴、内庭穴、合谷穴。

    胃阴亏虚型  食不周,火气耗伤胃阴,胃失滋养。表现为胃部隐痛,伴灼热感,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体红、少津,口干舌燥,夜间尤重。治疗当滋养胃阴,和胃止痛,健脾。取穴: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章门穴、足三里穴、内关穴、三阴交穴、天枢穴、大黄穴。以上穴位交替使用。

    瘀血停胃型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血停胃,则络脉不通。可致胃部剧烈疼痛,像针扎样,痛有定处,拒按。大便色黑,舌体有紫点。治疗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取穴:中脘穴、期门穴、膈俞穴、足三里穴、内关穴、血海穴、公孙穴、三阴交穴。

    北京四季青医院  张观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48 13973122817 13808469230 传 真: (0731)84326211 订报热线: (0731)84326226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健康·服务
   第03版:健康·服务
   第04版:健康·要闻
   第05版:健康·资讯
   第06版: 健康·人文
   第07版:医学前沿
   第08版:饮食营养
   第09版:生活百科
   第10版:中医中药
   第11版:家庭医生
   第12版:育儿宝典
   第13版:女性保健
   第14版:药械指南
   第15版:时尚健康
   第16版:心灵家园
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通阳散结用胡葱
治疗牙周病:清热泻火 滋阴补肾
常见土家药食两用植物
千家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