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雨过后,湿漉漉的步道上,铺满飘零的落叶。走到一处金黄色的柳叶堆,年近60岁的王成标蹲下身子,攥起一把落叶举起,动情地说:“看,金黄金黄,多漂亮!有时,我看到一枝落尽叶子的柳枝,也会情不自禁走上去,轻轻替它挽成一个发辫,那样也是很美的。”这就是王成标,对他来说,生活中目之所及的一切,都浸润着温暖的诗意。
1我的生活很“诗意”
王成标出生在江苏徐州乡村,从小对文字有着非同一般的亲近感。高中毕业后,他进矿当了一名下井工人,工作之余,读书成了他接近文字的最好方式。后来,徐州矿工报公开招聘记者,他通过考核顺利地成为了矿工报的一名记者。后经单位推荐,又考到了武汉大学新闻系深造。
“我的生活很诗意。”王成标说,“顺利就业、考上记者、带着工资上大学,当矿工体味过千米井下挖煤的辛劳,做记者采风路上也曾饱览了广袤疆域大美山河。爱文字、爱读书不仅是我通向心仪职业的铺路石,也是我走向诗意生活的阶梯,我对自己37年的记者生涯和目前的诗意人生状态,很知足也很满足。”
2“每一根白发都是诗”
现实生活中,王成标是一位退休记者,而在网络世界里,他则是位地地道道的诗人。说起自己写诗的动因,王成标声音里透着些许笑意:“十几年了吧,最早我是写腾讯微博,博文每篇限制140字以内,为了既能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又能做到语言精炼有美感,在逐渐浓缩篇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诗成为了我表达所思所想最有效的形式。”
王成标文字浪漫,情感丰沛,加之笔耕不辍,近几年来,他以笔名“每一根白发都是诗”,在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凤凰博报等网络、平面媒体平台发表原创诗歌近千首。以朴实的文风、细腻的笔法、触动心灵的诗句、独成一体的思想表达,受到网络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娘,我回来了!》《大年三十,红色弥漫的村庄!》等代表作,多次被文学网络平台评选为精品诗歌。
3用诗歌温暖生活
做个有温度的诗人或许并非王成标刻意追求的,但写诗几年来,他的诗因其广泛的共鸣性,已经从自娱自乐渐渐成为了部分诗友的“心灵鸡汤”。四年过去了,那袋寄自千里之外的红蘑菇,仍令王成标不能忘怀,那位文友留言说:命运给了她沉重一击,在群里偶然读到了王成标的诗,跟读了半年,充满阳光的诗句,温暖的诗心,赶走了她心中的阴郁,特寄上一袋红蘑菇,表达感激;2016年4月,王成标的诗作《那一刻,我不知道将来》,登上了《北美经济导报副刊》;2017年的世界读书日,武汉一位从未谋面的文友,在武汉某图书馆自费举办了一场“王成标诗歌朗诵会”……
4把文字当情人,诗歌当信仰
从王成标大量的诗歌里,你可以读出,他是一个把文字当情人,把诗歌当成一生信仰的男子。曾有人问:写诗可否打草稿?他摇头:一气呵成。他说:“虽然现在是个‘写诗比赏诗人多’的时代,但对我来说,‘养’了三十多年的文字,总要给它找个好的出口吧?我觉得,人活着,无论青春还是垂暮,既要对生命抱有激情,也要带上一颗惦念诗和远方的心情前行,一辈子才会过得不那么粗糙。所以,余生我要在诗歌的路上继续一路狂奔下去,让诗歌温暖我的退休生活。”
周一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