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坐法——只要孩子们不乖,不论对错就一起处罚。这样到底好不好呢?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连坐法”?
“连坐法”是一个军事术语,就是把“群体”视为同一人,只要一个人做错事,不论其他人有没有错,都要受到相同的处罚。优点在于彼此互相监督,减少犯罪的风险;缺点在于被处罚的人可能没有犯错,只是被牵累到。
孩子两个人打架,不论谁对谁错,因为两个都动了手,所以一起处罚,这并不能算是“连坐法”。相反地,如果两个人打架,两个人旁观,结果四个人一起被处罚才算是。
“连坐法”好用,最重要的就是“简单迅速”,因此在团体中特别容易实施。不论对错一起处罚,大人当然省下很多麻烦,不需要去询问细节,而节省大量的时间。但是缺点却也不少:
故意破坏 反正错就一起不能玩,而出现故意破坏的行为。这最常在玩游戏中出现,因为担心自己会输,而伤到自己的自信心,而故意违反规则,让爸妈出面没收游戏。对爸妈来说,看似孩子受到处罚,事实上却是帮助孩子逃离“失败”,结果孩子学到错误的策略。每当面临可能“会输”的情况时,就出现故意破坏的行为,当然也就变成团体中的问题人物。这时越处罚,问题越多,帮孩子培养出挫折忍受度才是关键。
对人敌意 别人做错我也会倒霉,而出现对同伴产生敌意。这常出现在分组活动,因为在意别人的行为,对于别人一点点的犯错,完全不能容忍,导致对于小事也过度计较,当然也就很难交到好朋友。明明没错而被处罚,孩子觉得非常不公平,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孩子越在意的活动,情绪就越容易失控;越没有兴趣的活动,表现反而越好。这时爸妈要做的不是强调竞争,而是要练习合作才是关键。
排挤行为 都是他一个人害的,我们才不要和他一起玩。这常出现在班级活动,能力较弱的孩子很容易被排挤在外,就连分组都找不到朋友。如果处罚都是一起的,自然都会害怕被连累,而出现一些趋吉避凶的行为。过度强调连坐法,导致孩子之间的排挤行为,甚至出现集体寻找“代罪羔羊”的形况,让弱势的孩子变得更容易受伤,到时要处理也就变得很麻烦。引导孩子学会帮助别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失去动机 做对做错都差不多,反正到时一定也会被处罚。只要一个人错,大家都倒霉,结果变成“很乖”却没有“动机”。担心自己会做错,害怕自己会害到别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多尝试,而是最好不要试,当然也就变得很被动。赏罚分明是很重要的,先询问自己一个问题,犯错时一起处罚,奖励时是“个别”?还是“一起”呢?强调荣誉感,一个人做得好,全组可以一起被奖励才是关键。
“连坐法”确实是一种便利的方式,但过度使用却是有风险的。“连坐法”本身没有对错,重点是执行上的细节。记得要强调荣誉大于对错,强调合作大于竞争才是关键喔!俞国荣(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