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暮年,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如何做到老有所“依”呢?下面两则例子,让人生出诸多感慨,得到启示。
为儿孙“挣钱”
4楼的郝大爷可谓家大口阔,两个儿子成家后,祖孙三代八口人挤在不足80平米的两居室里。大儿子、媳妇遭遇下岗,小儿子和媳妇开了间小吃店,勉强保本,孙子和孙女在上中学和高中,正是用钱的时候。收入与整个一大家人的开支相比,显得捉襟见肘。
郝大爷从电力系统退休,养老金每月2000元多,老伴以前在一家甲级医院当护士,退休工资接近2000元。与别的老人不同的是,虽然无病无痛,郝大爷和老伴坚持锻炼,早上跑步,学健身舞,郝大爷甚至还冬泳,懂医的老伴还在家里给他做按摩。比起同龄人,老俩口都快70的人了,红光满面,很少看病吃药。有人问其有何“秘诀”,郝大爷苦笑:健身的动力就是为儿孙挣钱,身体棒等于给后辈开了“银行”,帮他们减轻负担。
点评 爱子之心可鉴。郝大爷夫妇客观上是主动养老,但主观上却是被动的。它既透着生活的无奈,也是中国传统观念在老人身上的真实再现。
做快乐“搜族”
吴奶奶是老高中生,从工会主席岗位上退休后,爱说爱笑的她,生出了诸多爱好,参加了社区老年舞蹈队。自从市里开展了“辅导万名老人健康上网”的活动后,吴奶奶头一个报了名,很快学会了上网。她以“一剪梅”的网名开了博客,最喜欢的口头禅是上网“搜一搜”。辅导孙子的作业,答案拿不准的,上网搜;选择外出旅游地点也上网搜;就连做菜怎么有营养也在网上搜,故而得名为“搜奶奶”。现在,吴奶奶满嘴的新鲜词,经常更新的博客有不少“粉丝”。在她的影响下,老伴不甘落后,也学会了上网,游览新闻,找人下棋,其乐融融。
点评 心高志尚远。积极地换一种“活法”是主动养老,只要用乐观向上的态度看待周边的人和事,吐故纳新,就能成为与时代接轨的“新老人”。
宋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