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经济低迷,美国的人均收入仍是墨西哥的7倍,秘鲁的10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20倍至40倍……”为什么差别大得令人吃惊?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给出的答案是简单的:“体制,体制,还是体制!”他们不像别的学者那样,把某些国家的失败归结于地理位置不好、文化落后或者领袖无知。相反,他们重在分析现代国家转型的模式,称制度的转换过程,决定了它是“包容型”还是“萃取型”。包容型的体制能分享权力、生产力、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大众都比较幸福;而在萃取型体制中,一部分人攫取了财富和资源,另一部分人一无所有。
要弄明白萃取型体系是什么样的,想想荒淫无度的刚果前总统蒙博托就是了。他在生日时下令为自己建宫殿,确保机场有供其专机使用的跑道。统治集团对如何使刚果发展起来丝毫不感兴趣,他们关心只是如何挖掘出更多财富供挥霍。
恶性循环可以大量炮制贫困,良性循环则可以换来长期的发展和繁荣。让我们看看同属南部非洲的博茨瓦纳吧。这个国家1966年获得独立,当时只有22名大学毕业生,7公里长的平整公路,四周全是虎视眈眈的白人至上主义政权。可是,今天的博茨瓦纳,“在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人均收入最高”,经济水平与匈牙利接近。
博茨瓦纳如何腾飞?正是通过快速发展包容性的经济和政治体制。该国政府经定期选举产生,独立以来从没发生过内战,并通过适度集权对部落首领的权力加以限制。当这个国家发现钻石时,便订立了一项有远见的法律,规定新发现的矿场由国家管理,而不是由矿主独占。在国家独立的重要关头,明智的博茨瓦纳领导人,如第一任总统塞雷茨·卡马,选择了民主而不是独裁,关心公众利益,而不是只注重私人的贪欲。卡马的博茨瓦纳建立了能够创造繁荣的体制,蒙博托的刚果和穆巴拉克的埃及却连尝试都懒得去做。开罗解放广场上的示威者,他们被腐败而无能的权贵阻挠,在畸形的社会里无法人尽其才。埃及是失败的,“因为它一直被极少数权贵控制,这些人只为自己谋取利益,以损害广大群众的福祉为代价”。(摘自《青年参考》5.16沃伦·贝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