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道出对这座城市的不满?
如何道出对这座城市的不满?写微博控诉、给报纸热线打电话,抑或像上海市民秦岭一样给市委书记发公开信?它们都是合理的表达方式——虽然未必有用。
可不可以有趣一点地“投诉”城市?不必要那么尖锐,但一定要指出城市种种问题的核心;未必会让城市改善,但能发动更多人关心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是,让人们意识到,“投诉”这座城市是为了让它变得更好。
“投诉合唱团”做到了。看看它的表达方式:一大帮人举着歌词本当街而唱,一曲毕,易地继续。歌词反映的,正是这座城市的种种弊端。
2005年,芬兰一对夫妇发起了“投诉合唱团”——他们觉得,在城市中“你有压力、我有压力”,通过“唱出心中的抱怨”这种有趣的形式,大家心中可以恢复平静。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这种颇具感染力的活动在全世界流行开了。
2011年年底,“投诉合唱团”在内地出现,第一个拥有它的城市是广州。
柔和地控诉这座城市
在广州发起“投诉合唱团”的,是几个大学生,祥子、王小免、骡子。2011年12月,他们第一次从朋友那里获得了香港“投诉合唱团”的信息,立即就被这种有趣的方式打动了,于是,决定在广州也开展这样的活动。
由于没有经验,他们采用了比较取巧的方式——套用香港投诉合唱团歌曲的曲调,填上广州版的歌词。这首貌似有点青涩的作品,歌词没有“香港版”那么直接、尖锐,但里面谈到的空气质量、地铁拥挤……都是人们关心的实际问题,很容易取得共鸣。
12月25日,广州的“投诉合唱团”第一次上街演唱。一开始,在广州塔下的歌唱,并没有多少人“围观”。直到去了人潮汹涌的北京路之后,这首歌曲才被彻底引爆。祥子回忆,合唱团的成员全部被市民包围了,“很多人一开始只是好奇,但听到歌词的内容跟广州有关,就会有耐心听下去。”让他们开心的是,也有市民跟着他们唱起来——团员们准备了二百多张印着歌词的传单,很快发完了,还加印了六十多张。
发声本身已经有意思
对城市的爱与恨,在投诉合唱团的歌词里有最深刻的回应。唱出这些,出发点是因为这城市出了问题,让人不吐不快。对很多人而言,即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投诉合唱团也有好玩之处。正如香港填词人周耀辉所言,“根据我参加香港投诉合唱团的经验,至少有两个回应:一、不发声,事情也不见得被解决;二、发声,本身已经有意思,我还记得我们一群人当时的乐趣和热情。”祥子期待,这种“有意思”的事情不会因为城市问题的日趋减少而消失,他期待看到的场面是:“投诉合唱团”慢慢走到社区里——更多地反映个人问题,而非大问题,成为一种常态的、有温暖和感情的存在。
(摘自《新周刊》367期 张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