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东方列车”
1954年1月28日,莫斯科与北京之间的直达列车首次通车,车次为19/20。 那时,中苏处于热恋期,歌颂两国友谊的歌曲始终在车厢内飘荡。
1960年5月24日,横跨欧亚大陆的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K3/4次国际旅客列车正式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开行的第一趟国际联运客车。那时乘坐这趟列车的,大多是政府官员、代表团、外交官,甚至是省部级以上首长。车辆的安保也很严格,车辆在库内检修时有公安人员把守。因此,很多西方媒体当时把这趟车称为“神秘的东方列车”。
列车上的外交战频发
1963年9月,在第K3次国际列车上,就爆发了一场中苏间的外交战。从9月7日至10日,在苏联纳乌什基边境站,“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中国列车的乘务人员和中国旅客,遭到了大批苏联边防军的包围,扣押后被武装押送出境。
1974年1月19日,中国驻苏使馆随员关恒广,乘坐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的K3次国际列车,在苏联伊尔库次克车站,被苏联军警强行扣押,罪名是“企图向苏联女公民索取军事性质的间谍情报”。根据当时中国外交部的照会,苏联当局以搞间谍活动为由审讯关恒广,并且出动大批警察和特务,包围中国列车,将中国列车上的制动设备全部破坏,砸碎车厢玻璃,并将中国列车强行押送到苏蒙边境。
那时,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十分稀少,上世纪80年代最不景气的时候,整趟列车甚至只有20来个旅客,比乘务员还少。然而,尽管当时两国关系紧张,但在这条线路上的国际列车从未中断过,永远都是从北京和莫斯科按时发车。
一度成为“车轮上的市场”
经过长时间的冷清后,这趟国际列车重新焕发生机。进入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出现扭转,遭遇“变天”剧痛的俄罗斯,那时急需中国的各种商品。中俄国际列车因此成为了“车轮上的市场”,许多人在车上做生意,当时这趟火车票甚至一票难求。
列车上的故事现在大多“倒了过来”
这趟国际列车渐渐归于平静,车上的景色也发生变化:“车轮上的市场”变身为旅游观光车。很多旅客冲着西伯利亚的辽阔、贝加尔湖的深邃而来。
2004年7月31日,一列被命名为“中俄友谊号”的专列从北京启程,开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行的第一趟出境旅游专列。在去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欧洲游客乘坐这趟国际列车前来北京观看比赛,一时吸引了不少目光。
据北京客运段联运车队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到中国旅游、购物的俄罗斯人越来越多,发生在这中俄铁路线上的故事,如今都“倒过来了”。他举例说,国际列车开行之初,中方主要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经验,作业程序、排班制度等都是照抄过来的。现在,外国同行则对中国铁路的路况、运营指挥和通讯系统羡慕不已。(摘自《国际先驱导报》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