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26℃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视点
 
标题导航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桥梁抗风之问
半生科研破题
78岁陈政清:做科研不为荣誉,而是为了让国人掌握技术

    2024“感动湖南”年度十佳人物陈政清。

    受访者 供图

  “陈教授获评2024年‘感动湖南’年度十佳人物,整个团队都非常开心,教授本人却很冷静。向我们强调,做科研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让中国人自己掌握技术。”3月18日10时,湖南大学风工程实验研究中心实验室内,博士后文茜茜看着陈政清忙碌的背影说。

  今年78岁的陈政清“追风”半生,尽管如今已是需要佩戴助听器与人沟通的老者,却被同事们称为不老的“追风少年”。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冯瑶瑶 刘艺博

  桥梁上的“追风者”

  解锁桥梁抗风密码

  2016年,世界首座大型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云天渡”在张家界大峡谷拔地而起。整座桥全长536米、宽6米,桥面跨度谷底280余米。整座桥梁与环境相互融合,不少人在感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会发出疑问,“如何保证游客安全?”工程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政清,给出了答案。

  “我们国家的大跨桥梁减震,之前都是依赖国外技术,自己没有主动权,一定要自己掌握这项技术才可以。”陈政清回忆,“21世纪初,工程结构和重型装备减振缓冲主要依赖液压油阻尼技术,维修成本高,效果还不理想,我就尝试把用于车辆减速的缓速器的电涡流阻尼技术用在桥梁减振中。”

  这一试,就是10多年。从此,哪里有风,他就到哪里去。陈政清带领团队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结构电涡流阻尼减振全套技术,确立了国际领先地位。2024年6月,他主持完成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斩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如今,这项技术已在上海中心大厦、江阴长江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12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中应用。

  “科研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陈政清从堆满书籍的办公桌上拿出自己编写的《结构动力学》,作为老师,78岁的他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亲自编写教材,与学生共同攻坚难题。

  “获评2024‘感动湖南’年度十佳人物,对于我来说是动力。我热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也希望青年人找到自己的热爱,脚踏实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陈政清说。

  身边榜样,点亮科研与育人之路

  “身为团队中的一员,我也觉得很骄傲。”谈及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刘志文教授难掩敬佩,“陈教授还自掏腰包资助我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陈教授经常到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和交流,及时解决技术难题。2014年,团队承担了湖南省汝城高速公路赤石特大桥施工期的研究课题,当时需要进行减震实测,非常危险,他依然到现场给我们进行技术指导。”刘志文告诉记者,陈政清的科研态度深深影响了团队成员,激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担当。 

  “除了吃饭睡觉,陈教授大部分时间都是专心投入科研工作中,包括出差路上、睡前,都在思考问题。”陈政清的学生兼同事,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弘毅表示。

  “陈老师指导学生的时候,总能把烦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最让我敬佩的地方,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好奇的状态。”文茜茜作为陈政清的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得到了悉心指导,更在人生道路上收获了宝贵的财富。

  陈政清的学习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学生们,即使在医院体检,仍在阅读学术报告和论文。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研的执着,成为学生、伙伴们的榜样。正如文茜茜所说,“陈老师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科学知识,一头连着工程实践,一头担起家国责任,一头托起学生的未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