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炳然:护航粮食安全33年

    11月25日,赵炳然(中)和团队成员在光照培养室观察低镉秧苗。

    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

    开栏语

    85名湖南省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刚从北京载誉归来,今天又有498名湖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将受到表彰。他们敢于创造、勇于奋斗,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他们是我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劳模精神耀三湘”专栏,集中报道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颂扬伟大的劳模精神。

    “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啊!”11月25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堆满仪器的实验室见到了赵炳然,他和团队成员正在观察秧苗。

    从以前跟着老师袁隆平看,到现在带着助手看;从一个农学“门外汉”,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处处长……时间一晃过去33年。

    “门外汉”闯进了农田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11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通报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剃着平头的赵炳然,坐在老师袁隆平的右侧,思路清晰地回答着记者的提问。

    “不知跑了多少次试验田,光衡南的实验基地我就去了6趟。”55岁的赵炳然告诉记者,自己并不算“科班出身”。1987年从四川大学遗传学专业毕业,由于成绩优异,当时22岁的赵炳然得到了难得的留校任教机会,然而,他犹豫了。

    “我想到小时候,每到过年前一个月,我娘就要开始发愁,去哪里借米过年。”想到自己在资江大堤上对同受饥饿之苦的童年伙伴吹过的牛——让大家以后有吃不完的米饭……22岁的小赵心里,一粒水稻的种子悄然发芽了。

    放弃留校,袁隆平所在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了赵炳然的首选。

    只走“独木桥”,不走“阳关道”

    “袁老一直教导我们,科研走的是‘独木桥’,不是‘阳关道’。”赵炳然说,在袁隆平的耳濡目染下,自己在选择攻克科研难题时有了一个标准:人家做的我不做,容易做的我不做。

    2013年,湖南“镉大米”事件引发舆论哗然,眼看着粮食产量不断提升,粮食质量却拉响警报,赵炳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改造稻谷基因,让大米拒绝吸收或少吸收土壤中的镉,成为攻克的突破口。

    满当当的计划表,一叠叠的实验报告,4年无休。2017年,赵炳然团队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出第一代低镉水稻品种。

    推开科研技术之窗,风景更美

    基因编辑等先进分子技术,从根本上还是美国的东西,是否会因此对我国作物基因种植创新方法进行技术垄断?

    “突破了外国技术的牵制,就能形成自己的产业创新。”赵炳然所说的自己的东西是——理化诱变。通俗地说,就是不再人为编辑基因,而是用自然的方式,“引诱”品种自行“基因突变”成人们想要的样子。

    2019年,分子检测实验室里一台测序仪见证了这一刻。团队用理化诱变突变体靶向筛选这一原始创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让一粒水稻种子自动“进化”,拥有了拒绝吸收镉污染的能力。

    赵炳然说,2至3年的繁育期和稳定期过后,这一技术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在全省进行推广。

    记者笑问,33年前的“小赵”追问的工作的意义,如今想清楚了吗?“为粮食产量和质量安全‘保驾护航’,就是我工作的意义。”赵炳然笑呵呵地说,“和我年轻有力的团队一起努力,推开科研技术之窗,这边风景更美。”

    ■记者 王智芳 实习生 龚正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