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像一个天然的“冷静期”,给了许多人一个重新审视婚姻的机会。也许是感受到陪伴和关心的温暖,决定与对方携手一生;也许是懂得了包容和人生的宝贵,重新珍惜彼此;也许是在一地鸡毛的琐碎中加深了矛盾,吵着闹着要分开……(详见本报3月12日A04版)
这段时间,民政局婚姻登记窗口成了反映婚姻变化的一个窗口,尽管在这里上演的依旧是悲欢离合,但这悲欢离合因为受疫情影响,从而更有了社会学研究的标本意义。
其实疫情发生以来,因为长期困守屋内,网络上不乏各种调侃的段子,其中就有与婚姻有关的,有人说因为无法出去浪,所以跟配偶关系反而变好了。疫情期间,除了不得不朝夕相处,似乎还有生死与共的色彩在其中,往日的鸡毛蒜皮在“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的面前,早就不值一提,于是夫妻双方更加珍惜彼此也就成了理所当然。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一些夫妻在此期间,对方的缺点在自己眼里不断放大,终成怨偶、分崩离析。
一场疫情,多少悲欢。婚姻之所以成为疫情中的标本,是因为它也是人生中的离合大事,同时由于太多的因素影响着现代人的婚姻,也使得现代人的婚姻脆弱不堪。与其说是疫情让婚姻产生变化,不如说是人们自己在放慢节奏之后有了充足的时间相守、判断与决定。其实反思一下,我们在平时到底有多少时间和耐心与配偶沟通交流?有多少热情去互相倾听互相支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婚姻的质变,必定是由量变引起。
疫情让婚姻中的人们有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去真正朝夕相处,去认真审视婚姻中的问题,以及接下来的选择到底是与子偕老还是一别两宽。选择继续走下去的,必定认清了婚姻的本质,重新给婚姻勇气和希望,或许今后还会产生矛盾和争吵,但有爱就有信心;选择分开的,也必定是看到了即便努力也无法填补的沟壑,于是彼此放手,互相成全。
无论是离还是合,都希望是成人世界里深思熟虑的选择,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愿情尽者各生欢喜。 ■本报评论员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