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10版:长征赞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E1版
头版

第E2版
助学直通车

第E3版
助学直通车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送红军背藏热泪故事
万人伫立渡口将子弟兵送上征途

    孙立新作品,油画《我们一定会回来》。

    扫一扫,听歌曲《十送红军》。

    关注三湘都市报微信看E报。

    编者按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民族危亡,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长征精神是那段光辉岁月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80年过去,长征之歌还在广为传唱。它们创作于长征时期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军队前进的步履中发展,凝聚着人民的力量,成为人民军队光辉历程的真实写照。三湘都市报E版将以“长征赞歌”为主题刊载连续报道。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2001年电视剧《长征》播出时,由湘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片尾曲《十送红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起源于江西民歌的经典红色革命歌曲不仅让老人们回忆起了长征的故事,也让年轻人对那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记者  吴岱霞  实习生   周莉  林珍

    十送红军

    ■词/张士燮 曲/朱正本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

    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来书信

    鸿雁(里格)飞到,天涯与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书(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四方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象(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背后故事]

    《十送红军》与空军司令刘亚楼的渊源

    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湖南师大音乐学院教授刘镇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十送红军》这首歌是运用典型的江西民歌曲调创作的反映红军长征的歌曲。这首歌曲调缠绵,但是整首歌曲又蕴含着希望。

    刘镇钰还向记者介绍了创作《十送红军》背后的故事:1960年,上将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大型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3000名朝鲜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这位儒将眼前一亮,第二年他便给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布置了一个任务: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接到这个任务后,空政文工团立刻行动起来。当时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被派分头负责文字、音乐、舞蹈的创作。为了收集到足够多红军时期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可是,尽管大家广为搜集素材,但在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主题时,却找不到一首合适的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

    “不管刘司令的禁令了,创作一首吧。”几位创作者的大胆之举,便成就了后来的这首《十送红军》。

    巧合的是,接到那次创编任务之前,几位创作者曾分头去过江西采风。根据当时对根据地赤卫队队员、工农会代表、红军老战士等采访得来的素材,张士燮很快便交出了歌词:“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间野鹿声声哀号,树树梧桐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1961年八一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开始公演。《十送红军》一亮相,就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放,北京军内外各大报纸、音乐刊物争相刊登。同年12月又在上海公演40余场,并在各电台多次播放,许多单位进行教唱、排演。以后几个大军区的歌舞团、地方省级文艺团体争相排演。次年,空政文工团又赴西安、张家口等地演出。《十送红军》这首歌传遍了祖国大地。

    [昔日故事]

    反围剿失败

    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人物研究处处长朱伯林为记者讲述了与《十送红军》相关的那段历史。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壮大红军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率领广大人民群众展开武装斗争。”朱伯林说。

    蒋介石为了消灭红军与革命根据地,接二连三地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但都被红军粉碎。1934年9月26日,“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主力开始向中心区发动全面攻击。10月6日,占领石城,并拟于14日总攻瑞金、宁都,红军被迫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由瑞金县的田心、梅坑地区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雩都河畔,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幼伫立在各个渡口为红军送行。乡亲们一面跟着红军走,一面将鸡蛋、糯米团等往战士的口袋里装。”朱伯林根据史料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十送红军》这首歌讲述的正是当时江西人民送别红军的场景。在茫茫夜色下,红军们离开了生活、战斗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告别了送别的亲人,从此踏上了万里长征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E1版:头版
   第E2版:助学直通车
   第E3版:助学直通车
   第E4版:里约大冒险
   第E5版:里约大冒险
   第E6版:消费经
   第E7版:消费经
   第E8版:特别报道
   第E9版:特别报道
   第E10版:长征赞歌
   第E11版:最科学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都市声音
   第A3版:经济观察
   第A4版:深度解读
   第A5版:要闻·时政
   第A6版:要闻·民生
   第A7版:要闻·科教卫
   第A8版:特别报道
   第A9版:市州新闻
   第A10版:助学直通车
   第A11版:经济·热点
   第A12版:经济·消费
   第A13版:经济·行业
   第A14版: 时事纵横
   第A15版:里约大冒险
   第A16版:汽车周刊
十送红军背藏热泪故事
万人伫立渡口将子弟兵送上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