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点
简介
对口地点
株洲市茶陵县虎踞镇
水源村
帮扶单位
省人大常委会机关
乡村介绍
水源村地处国家4A级景区云阳山森林公园北麓,总面积1809.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12.7公顷,园地8.26公顷,山林面积1573.9公顷。全村以农业种植和林木生产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5%,既是“生态林场”,又是“天然氧吧”。
在这自然环境优良、人文景观独特的水源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技术短缺等制约该村发展的“短板”也相对突出。水源村共有村民2260人,其中有118户贫困户。2014年,人均收入不足2100元。
帮扶措施
●建强“一硬一软”:打造过硬党支部,提高软实力,把提高精神文化软实力作为促进脱贫与发展的基础。
●扶植“一高一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采取多种形式对发展以蔬菜为龙头的高效农业,推进楠竹、油茶低垦改造。
●畅通“一路一水”:在原有通村公路基础上,拓宽路面,并分步硬化通组公路;疏通出山河道,修复农田灌溉水利网络;依托沿河风光,建设沿水源溪经济带。
●开发“一绿一古”: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绿色品牌;开发茶马古道、麻叶洞等古代旅游资源。
●保障“一老一少”:新建养老院、幼儿园,升级改造村卫生所等,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初夏的水源村,阳光洒满村庄的角角落落,远远近近弥漫着淡淡的花草清香。闲静素雅的农家小院,乡村里的田埂农舍、小桥流水,崎岖美丽的乡间小路上,原野阡陌炊烟缭绕,环绕着童年的梦。
在省人大常委会扶贫工作队队长肖诗军心中,则藏着一个令人神往的“水源梦”。他期盼着,依托产业扶贫,将水源村打造成生态休闲农业的美丽乡村,让两千多名村民过上幸福的小日子。
■记者 吕菊兰
【基础牌】
拓宽“致富路”
深涧、幽潭、飞瀑、古道……水源村独特的山水风光让人心旷神怡。可就是在这自然环境优良、人文景观独特的村庄,却有着118户贫困户,全村2260左右的人口,人均收入更是不足2100元。
去年4月8日,省人大常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茶陵县虎踞镇水源村。几日挨家走访后,扶贫工作队将水源村的现状,汇报至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机关领导高度重视,数次入村走访慰问,积极为水源村脱贫出谋划策。并借助省政府16项24件实事的东风,让政策惠及水源村。
据介绍,水源村进出村只有一条宽三米的水泥路,大部分通组路未硬化,居民出行困难。在扶贫工作队队长肖诗军看来,贫困村之所以贫困,交通不便是一个重要原因。要致富先修路。今年,该村启动道路拓宽改造,并分步硬化通组公路,今后还将在村里安装LED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回家的路。
农田,是水源村村民的主要“饭碗”。然而,水利设施薄弱却成为制约水源村发展的“短板”之一。据肖诗军介绍,该村农田灌溉系统脆弱,村部进山方向是喀斯特地质,山上泉水地下渗漏,山里100多亩稻田得不到灌溉;全村近1600亩稻田高低不平、大小不一,不便于机械耕作。对此,扶贫工作队已协调国土、水利部门,将尽快启动农田灌溉设施的修复和农田的整治。
【民生牌】 无房老人盼来新房
“这房子是30多年前的土砖房,每到大雨天我就害怕。”站在裂开的土砖房前,63岁的刘九元神情黯淡,他右手残疾,妻子是哑巴,夫妇俩靠低保生活。自从自家房屋倒塌后,他就寄住到了哥哥家,这一住就是十多年。相比房屋漏水、墙面开裂的无奈,更让他揪心的是,到花甲之年,却没有能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
扶贫工作队走访了解到,水源村2260名村民中,0至6岁的儿童280人,60岁以上的老人384人,没有敬老院、幼儿园。有的村民为送孩子上幼儿园,凌晨5点就得起床将孩子叫醒。同时,还有17户村民有着刘九元一样的无房烦恼。
可喜的是,随着“幸福安居工程”的即将竣工,包括刘九元在内的18户无房户将搬进新居。“从来没想过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刘九元颇为骄傲地告诉记者,他的新房子是一套宽敞明亮的两室一厅。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在肖诗军的“水源梦”里,村里的老人小孩是不可缺席的重要角色。去年,村部办公楼改为幼儿园、小学,水源村的小孩走出家门便能上学了。同时,还将新建一所老年公寓,并逐步完善卫生所、文化广场的配套设施建设。
【产业牌】 扶贫队干“微商”
李涛,茄子、黄瓜、丝瓜各5斤,鸡、鱼各1只;刘雷,鸡1只,鱼2条,瓜果若干;晓群,黄瓜10斤,优质稻10斤,鸡蛋1盒……在肖诗军、曾德胜的笔记本里,这样的购物清单写满了一页又一页。
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着眼当前“打基础”,更要放眼未来“管长远”。“产业扶贫,才能彻底改变一个贫困山村的命运。”肖诗军介绍,经过调研、与村支两委共同研究和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决定根据该村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将产业培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推动,选定蔬菜、油茶、楠竹、优质稻等种植项目,跑山鸡、黄牛、黑山羊等养殖项目和餐饮、住宿等服务项目为重点,成立种养合作社四个。
然而随着瓜果陆续成熟,“卖给谁?”一度成为扶贫工作组和村民头痛的问题。在和村民们一起跑市场的同时,肖诗军和曾德胜还做起了“微商”,将村里的绿色农产品发到朋友圈销售。回长沙办事时,将白皮黄瓜、白丝瓜、茄子等送到每家每户,等忙活完常常已是深夜。
凭借着新鲜、绿色又实惠的优势,水源村的农产品有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优质稻、瓜果蔬菜等常常销售一空。不仅如此,5月11日,水源村种养合作社与步步高集团签订长期供销采买协议。
打造万亩茶园合作社,开发茶马古道、麻叶洞等古代旅游资源……一场真正变“输血式”为“造血式”的扶贫还在继续上演。
记者
在现场
“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48岁的罗文姣,孙子出生后没多久媳妇就跑了,儿子常年在外打工,留下她一个人又当奶奶又当妈。
洒满阳光的午后,她正站在地里给苦瓜搭架。“在家门口有事做,不仅能照顾孙子,收入也比往年翻了几番。”去年,扶贫工作队驻村后,成立了水源村种养合作社,她不仅入了股,还加入合作社做事,成为了首批脱贫户。
村里的路宽了,在家门口能赚钱了,连孙子都不用赶早出门上学了……细数着扶贫工作队驻村后的变化,罗文姣咧着嘴直笑。
罗文姣的笑脸让我想起了随扶贫工作队去往水源村路上的一幕,肖诗军的手机响个不停。这一天,他第一次尝试将朋友预订的果蔬农产品通过中班车运至长沙,大家忙着和他核对数量。2235元、1878元,手机微信收到货款的那一刻,他咧着嘴直笑。“回去可以给大家分钱呐。”
三年的扶贫工作计划已过去一年有余。如果有一天扶贫工作队走了,水源村还能继续“奔跑”么?肖诗军想得很细,他说,所有的努力,只为留下一个“不走的扶贫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