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被盗刷的新闻屡见不鲜,受害者少则被盗刷数千元,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些银行卡到底是怎么盗刷的呢?记者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成功卧底到一个盗刷银行卡的团伙之中,为您揭开触目惊心的盗刷黑幕,百万银行卡信息泄露,盗刷团伙疯狂作案……(4月20日央视财经)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上百万条银行卡信息在“黑市”上可以随意买卖,盗刷团伙疯狂作案,屡屡得手,这个涉及江苏、浙江、河南等多省市的利益链,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存在着。而上百万个银行卡储户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尚不自知。据业内人士分析,盗取银行卡信息无外乎这四种途径,ATM机上设置的陷阱,饭店、酒店刷卡时服务员做手脚,手机上的木马病毒,银行泄露信息。前三种作案手段虽时有发生,但毕竟风险大或涉及面不广。唯有银行泄露信息,那可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银行泄露信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动泄露,一是被动泄露。主动泄露不需多言,说明银行有内鬼,涉及到违法犯罪与行业内部管理,银行理当加强管理,杜绝隐患。被动泄露则情形比较复杂,这与银行的安保措施与技术手段升级有关,法律方面则与银行的法定保护义务有关联。据媒体披露,记者卧底调查中发现,被复制、被盗刷的银行卡,多为磁条卡,磁条卡设计存在缺陷,安全性较低。但盗刷团伙也在破解芯片卡技术,而且盗刷芯片卡的复制器也已经生产出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这里,被回归了其本意,“愈进愈阻,永无止息”。在这个意义上,银行必须承担更多的法律与道义上的责任。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公安部门、持卡人应该各司其职,尽最大可能地做到信息不被盗刷集团所窃取。道理是没有错,只是银行的责任显然更为重大,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泄露,银行难辞其咎,都必须承担起确保银行卡安全的首要责任。也许,我们要从立法层面予以确证,只要排除了储户的过失责任,银行就必须承担起全部赔偿责任。这样做的目的,其一,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其二,可以倒逼银行进行安保措施与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完善,以确保金融安全,这本来就是银行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本报评论员 吴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