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人大开展了《职业教育法》施行19年来的第一次执法检查。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以检查组组长的身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检查《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张德江在报告中指出,要“尽快修改不适当的、唯学历要求的相关政策文件,清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晋升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6月29日《新京报》)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领衔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的再重视。执法检查肯定了“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成绩,更难能可贵的是,发现并指出了职业教育中的问题与不足,如张德江委员长在报告中点明的:“许多地方把职业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录取;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可谓切中肯綮。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其中讲述了八位“能工巧匠”的故事。他们有为火箭焊接“心脏”(发动机)的高级焊接师,也有制造宣纸的捞纸大师……与他们惊人技艺一同给人深刻印象的,其实还有与他们高超技能不相称的待遇。例如,中国商业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未出现过一个次品。但是,精湛的技艺并未及时、充分地改善他的生活待遇。直到一年多前,他一家人才从住了十几年的30平方米的老房子,搬入70平方米贷款买来的新家。待遇如此滞后,显然与其一线工人的身份有关系。特别是在国企,学历跟不上,晋升就会缓滞,生活待遇也跟不上。国家级的“大国工匠”都如此,才毕业的职业院校生就更可想而知。
不能给职业院校毕业生以足够的职业前景与上升空间,大部分学生也就会在报考职业院校时心生犹豫。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报考职业院校,职业院校也就只能在最后批次录取。相应地,生源不好,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就业质量也就高不起来……如此这般,职业教育的恶性循环就形成了,这使得职业教育虽然规模化发展,但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并不令人乐观。由此进一步推想,在未来的职业领域,特别是制造业中,非但很难产生更多的能工巧匠,就连现有的“大国工匠”的那些令人叫绝的“手艺活”恐亦难以继承。
因此,要突破当下职业教育的困境,就必须有培养大国工匠的气度,打开职业院校生的职业空间,提升他们的待遇与地位,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如日本,不仅会给职业院校毕业生以“专门士”的称号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更在进一步深造与应聘国家公务员等方面给职校生以同等的待遇。所以,当我们啧啧称赞日本的“马桶盖”、电饭煲、菜刀如何如何好时,还应更多反思我们的职业教育。毕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等我们的职业教育普遍具有培养大国工匠意识的时候,我们的产品也一定会令人艳羡不已。
■本报评论员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