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挑战21天

第A3版
华声对话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5年05月17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黄村:
苗家吉祥的古寨 家园深处的坚守
文/记者 王铭俊 图/记者 童迪

    中黄村村口的原乡公所旧址,是我们能在苗寨看见的民国倩影。如今,这里已成了普通人家居住、生活的地方。

    依山而建的中黄村曾有“五岭七寨八百家,三个岩门打不开”之说。依山傍水的独特民居、飞檐翘角的大院、防匪保安的四合院落、木质结构的亭台楼阁,都是难得一见的风景。

    4月28日,日落黄昏,《家园·守护湖湘最美村落》报道小组结束在湘西的寻访,即将离开中黄村。

    这时,我们在村口发现,一群乡民在空地排成一队,顺着一座木质小楼梯延伸到屋顶,井然有序地拆卸着瓦片。这栋被用作村卫生室的房屋被拆得差不多了。

    房屋的主人正是陪伴了我们一天的中黄村村主任杨正光。

    拆除中黄村的违章现代建筑是他任职内“保护传统村落”最重要也是矛盾最尖锐的一环。曾经,村民一听要拆房子,拿着刀就追向了杨正光…… 

    湖湘村落档案

    中黄村

    ◎地理

    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距吉首市区19.8公里,属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

    ◎特色

    中黄村原名“重午”苗寨,“重午”即纯朴的苗族语言,意味着吉祥美丽的地方。中黄村全村使用苗语,被业界认定为最具典型性的纯苗寨,是湘西苗族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建筑

    现存留苗族古建筑民居68栋,200多间,约13000平方米,村内有保寨楼及岗哨,设垛口、枪眼,地方建筑特色明显。

    ◎文化遗产

    保存有苗族古老的原生态祭祀娱神节目,如猴儿鼓、舞狮、法术等;传统的民间工艺文化,如打花带、织布、传统手工造纸等。 

    ◎荣誉 

    2009年,中黄村被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后,又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旅游特色名村、历史文化名村、美丽村寨等。2013年,中黄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驱离土匪的保寨楼

    从吉首市区驱车半小时,《家园·守护湖湘最美村落》报道小组于清晨8点到达中黄村,迎接我们的是该村村主任杨正光。

    村落位于三座大山环抱的峡谷中,依山势拾级而建。村前,一条叫做洽比河的峒河支流穿村而过。据古稀老人讲述,清乾隆末年,这里已发展成“五岭七寨八百户”的杨氏大山寨。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苗寨被焚毁,留下来的幸存者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继续守望着这块“风水宝地”,繁衍生息。

    中黄村原名“重午”苗寨,“重午”在苗语中是吉祥美丽的意思。 漫步苗寨,一座从屋顶处凸出的精巧晒楼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晒楼下一共三层房屋,楼层较矮,雕花精修。吉首市文物局副局长龙宝成告诉我们,这里原是苗族大小姐居住的地方,晒楼是她们操练针线、纺织、刺绣的地方。不为人知的是,这座晒楼还是保卫家园的屏障。

    1949年前,湘西土匪横行,加之中黄村居住的全是大户人家,匪患更甚。于是,视野极佳的晒楼便成了保寨楼。一旦遇到土匪,保寨楼上便吹响牛角、敲响苗鼓,位于岩门的士兵纷纷抛下石头、木板,将土匪隔绝在村外。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中黄村看到厚实的外墙、大门遗迹等设施,中黄村用主动的安全措施构建了牢不可破的防御体系。踏着松动的青石板,脚下发出吱吱声也是苗家人构想出来的。一旦土匪闯入,脚踏声便会引起犬吠,全村人可以立马加入到保卫村落的战役中。

    现在,湘西的土匪早已灭绝。村里松动的青石板大部分已填好,保寨楼上的苗鼓也成为装饰物。但是,中黄村人保卫家园的决心一直延续下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黄村的家园守护,又有了新的意义。

    苗家建筑是最大的宝库

    中黄村现存留古建筑民居68栋,200多间,约13000平方米,其石刻、柱础、窗花、彩绘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苗族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些建筑成为中黄村最大的宝库。   

    在中黄村苗族风格的建筑包围中,耸立着一座民国风格的建筑。封火墙上,翘角千姿百态;楹窗雕作的飞禽形态各一……改造这栋建筑的主人叫石家金。1928年,随母改嫁、落户中黄村的石家金从长沙政法学堂毕业,担任中黄乡副乡长。他到常德请人绘图,引进先进建筑元素,将原有建筑前两栋的正面和侧面用青砖砌成封火墙,这座院屋被用作乡公所驻兵和办公用房。据说乡公所权限极大,有的乡民在院内受审后,不久便会在村口的河边被处决。  如今,这里已成了苗族普通人家居住、生活的地方,门廊上还挂着“中黄村民国建筑保护责任人×××”的保护牌。

    中黄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中黄,所有有历史印记的建筑已经划分责任人。村约规定,不得滥建滥搭房屋、历史房屋不能拆卸,建筑雕花件不得卖出。 中黄人用行动捍卫着先人关于家园的尊严与信仰。不过,像中国大部分乡村一样,建砖混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房”不可避免地在中黄村出现。龙宝成坦承,苗寨虽然珍贵,但部分苗寨已经不太适合居住。在乡公所这座古建筑旁,就散落着几座新建的现代建筑。

    村长带头拆除自家的现代建筑

    因为交通不便、山多田少,稻谷、玉米仅够口粮,中黄村村民大多贫困。 1999年至2005年,杨正光当了两届村委会主任,但生活太贫穷了,他也无法在家乡坚守。2003年,杨正光到北京打了两年工,才得以在村口盖上新房子。

    不过,这些现代建筑与中黄村整体的古朴风格并不搭调。一位北京来的导演,很是喜欢中黄村,但当他将摇臂摇起,眉头却皱了起来。

    近几年,中黄村开始了现代违建房屋的拆除工作,也在村核心区域外划出一片场地,专供村民新建住房,改善生活。杨正光做起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可村民哪管那么多,一听要拆自己的屋子,从厨房抄起刀子就向杨正光追了过来。中黄村的拆除工作一直没有进展。没办法,今年4月,杨正光只得带头拆起了自己位于村头的房屋,这也是中黄村拆除的第一座现代建筑。

    “按正常的程序,应该是开发的老板来了,双方谈好价钱,给他补偿,他再拆。但他是村长,他对村落有感情,什么承诺都没有收到,他也把它拆了。何况,他的屋子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它不是违章建筑。”吉首市文物局局长张峰说。

    值得欣慰的是,中黄村这几年大变样了。村里的排污管道已经预埋,亲水码头、停车场已经修建,3000多米绕村道路正在规划,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德夯直通中黄的隧道也正在规划之中。到时,从德夯到中黄的距离将大大缩减。

    每到周末,不少游客便会来中黄村游玩。“十一”黄金周,游客总数更达到4000人以上,他们吃住在村民家,让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保护传统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中黄村已初尝甜头。而现在中黄村所做的努力,正是让村寨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

    ■文/记者 王铭俊

    图/记者 童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挑战21天
   第A3版:华声对话
   第A4版:家园
   第A6版:华声悦读
   第A7版:华声杂志地图
   第A8版:华声专题
双凤村:守护民族之源 中国土家第一村
中黄村:
苗家吉祥的古寨 家园深处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