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挑战21天

第A3版
华声对话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5年05月17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暴力,一种有待驱散的“雾霾”
文/邓海建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还是数字更为直观——中国迄今已经有6.49亿网民,超过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截至2014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增至1915万个,相比2013年底增速为3.9%,网站数量为273万个。4G等通讯技术的进步,智能芯片的广泛应用,让“公民即网民”时代正阔步走来。

    不过,如同尘世生活中的雾霾一样,在喧嚣的互联网上,各种暴力及霸凌现象已成为网络公共生活中的阴影,挑战着公序良俗,消解着公平正义。稍有不慎,暴力之火可能蔓延至每个人身上。譬如所谓“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帖文称被虐女童被后妈“打得口吐鲜血,背部六块脊椎骨基本被打断”,配发的图片也是鲜血淋漓。层层转帖后,标题升级为《史上最恶毒的后妈暴打六岁女儿》。事实呢?六岁女孩吐血只是患病所致,并非后母所为。不过,断章取义的传播、煽风点火的言论,以及无往不利的“人肉搜索”,给当事人造成了难以抚平的创伤。人潮散去,谁人为之担责?

    网络暴力,时常以凌厉而澎湃的恶毒舆论演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魔力。它往往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公共事件,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二是无节操、无底线地挖掘新闻当事人的个人隐私,甚至“株连”其亲朋家人;三是线上线下直接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采取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网络暴力之所以伤害巨大,一阵妖风,片甲不留,恰恰在于互联网作为自由平台,发言成本低、联合成本低、杀伤半径大——既不用负责,又宣泄情绪,于是,伤人于无形的网络暴力成了公共事件中的“常客”。

    从贫富悬殊到阶层分化,从利益失调到娱乐至死……转型期的中国,似乎给网络暴力提供了绝佳的“表演时机”。于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网络暴力头也不回,将真相与秩序甩在身后,极速狂飙。投机者利用网络暴力孕育出的“耻辱文化”,炒作热点,渲染黑暗,在点击率经济中盆满钵满。也许今天,人人是暴力氛围的加速器,而迟早有一天,人人都要为失范的网络世界支付混沌的代价与成本。毕竟,暴力的狂欢从来都不外乎零和博弈:伤害越大,重建越难。

    近年来,世界对网络暴力的反思从未止步。譬如,匿名网络社交应用Secret关闭后,科技杂志《连线》曾发表评论称,网络上匿名会把人变成彻头彻尾的混蛋,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从道德角度看,这款产品都不可能长久。毁灭性的屈辱,非理性的暴力,是欲望的“红灯区”,网络一旦被这种情绪与现象所裹挟,终究会成为威胁网民正常呼吸的“雾霾”。

    远离网络暴力,靠法治,靠自律。还互联网清朗空间,网络“雾霾”就该涤荡开去!

    ■文/邓海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挑战21天
   第A3版:华声对话
   第A4版:家园
   第A6版:华声悦读
   第A7版:华声杂志地图
   第A8版:华声专题
网络暴力,一种有待驱散的“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