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洪家关白族乡,位于桑植县城北十三公里处,全乡总面积94.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 78.8%。辖25个行政村、240个村民小组、6781户、25837人,有白族、土家族、壮族、汉族等民族,其中白族占70%。这里地势雄伟,风景秀丽。
●1984年9月28日,洪家关白族乡成立。30年来,这里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山川更加秀美,村庄更加兴旺,人民更加幸福。到处是一派莺歌燕舞、龙腾虎跃的新气象。
元帅故里 人杰地灵
洪家关是贺龙元帅的故乡,又是革命老根据地。1928年,贺龙回桑植,相继建立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洪家关一直是区、乡治所。1952年,设洪家关乡。1984年,成立洪家关白族乡。这里已成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全国民族体育先进乡”。
洪家关物华天宝,英才辈出。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革命英烈。当代,还有贺捷生、贺邦靖、贺晓明、贺黎明、贺兴洲等贺龙家族的后代,在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民族光辉 普照大地
洪家关白族乡作为一个民族乡镇,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享受了少数民族许多的优惠待遇。
据不完全统计,白族乡成立30年来,先后争取到少数民族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争取到民族扶持项目30多个。大大加强了乡村道路、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农村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 今非昔比
近几年来,洪家关白族乡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与30年前相比,有天壤之别。1984年,全乡只有3个村通公路,公路总里程只有23公里,现在全乡所有村和95%的村民小组通了硬化的公路,总里程达300多公里,相当于1984年的13倍。现在,全乡村村架设了高压电,新增了大容量的变压器,实现了户户通电。1984年,全乡没有一处人畜饮水工程,40%的村民饮水困难;1994年,投资1000多万,建设了日产水500吨的中心水厂,覆盖14个村、解决了11000人饮水问题。全乡有2.2万多人口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此外,还新建了学校、医院、纪念馆、村级活动中心等30多处社会公益性建筑。
教育卫生 焕然一新
贺龙元帅生前有一个愿望,就是在家乡“建一所像样的学校和医院。”如今,贺帅的愿望实现了。30年前的洪家关公社中学已经正式命名为“贺龙中学”,教学楼、科技楼、实验楼、学生宿舍、食堂,一应俱全,是湖南省30所名人名校之一、中国区域课改实验样板学校、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张家界市示范高中。洪家关中心小学命名为“贺龙红军小学”,不仅校舍、设备、师资等办学条件优越,而且办学成绩突出。
乡卫生院1984年仅有医务人员21人,病床20张。现在有医务人员35人(含本科、专科学历19人;执业医师、护师、护士、药师18人),设置开放病床39张,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成为全县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乡镇卫生院之一。村级卫生建设也有了很大进步。全乡25个村中多数村有了卫生室,有村医20名。过去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产业建设 富民富乡
洪家关白族乡狠抓产业建设,因地制宜,发挥本地特色,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思路,结合乡域现有的产业基础,实施重点突破。
从2013年开始,将全乡产业划为四个片。一是以南岔、小河口、李家坪、化香峪峪等四个村为主的蔬菜产业片区。二是以实竹坪、七湾、云丰等三个村为主的苗木花卉种植片区。三是以洪家关、龙凤塔、枫坪、银杏塔为主的柑橘种植片区和养殖区。四是以泉峪、胜龙、余田坪为主的油茶种植片区,已栽种油茶3300亩。
第三产业也从无到有,来势喜人。全乡涌现了一批产业建设的专业户、经营大户,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生活水平 蒸蒸日上
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产业项目的逐渐形成,更因为党的富民政策的不断落实,洪家关白族乡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居住条件看,1978年至1984年,全乡只建新房446栋、1379间,多数是一层的砖瓦平房。现在,全乡有80%的农户建了两层以上的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其中还有不少是设计新颖、造型美观的欧式别墅。从出行情况看,1984年全乡只有4辆公用的机动车,农民只有226辆自行车。现在全乡私家汽车有3000多辆,其中南岔村平均每千人拥有42辆机动车。再从生活日用品看,1984年,全乡没有一部私人电话。现在全乡农民有手机1万多部,家家有彩电,冰箱、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的入户率达到30%以上。
发展远景 振奋人心
2014年是洪家关白族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之年,新农村建设得到各级单位大力支持。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着力,力争在五年时间内把洪家关白族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范、全面小康典范、国家精准扶贫示范、国家AAAA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