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人们已经不再怀疑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舞台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大国的标志不只是经济政治的强大,还有文化的强大。中国文化能否在西方文化占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有一席之地,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持续多年的国学热,正是国人在文化领域努力探索和重建中国文化的表现。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而中国哲学的精髓则是伦理学。然而对中国伦理学的研究却处于一种很尴尬的状态。虽然自从蔡元培开始,学者们就开始梳理中国伦理学的独特问题和建构中国伦理学的学科体系,但时至今日,中国伦理学的研究依旧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峰的新著《中国伦理学史新编》作为一次全新的尝试,使我们看到了振兴中国伦理学的希望。
伦理学本来就是研究如何使人快乐和幸福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学问,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价值问题。不同伦理学家的伦理理论异同很多都是价值观的异同导致的,如儒家和墨家由于价值观不同导致对“仁”的不同界定。作者的可贵之处是充分认识到了价值问题对于伦理学史研究的重要性,书中有大量篇幅讨论价值问题,许多伦理学问题如道德冲突的问题,由于引入了价值观的维度,而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作者在长期的伦理学研究当中,注意到中国伦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中国伦理学当中,一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是与身份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身份具有不同的义务和权利,甚至有的身份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如皇帝,有的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如未嫁的女子和奴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因为一般认为道德是普世的,道德要求也是一视同仁的。这个观点在西方伦理学里面特别重要。如果我们套用西方的伦理学来研究中国伦理学,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误。“身份伦理”的提出,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对于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必定会对中国伦理学的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
如果我们从“温故知新”的角度对待历史研究,那么,历史就不是一堆没有生气的材料和杂乱无章的事迹的罗列,而是可以对我们今天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丰富资源的活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伦理学史新编》所做的,就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文/苗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