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生命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一天,我们都在告别。有些人,我们永难再见。
他们离去时,总有人流下眼泪;他们离去时,总会留下故事。
即便在他们离开很久之后,很多人会觉得他们仍在身边:坐过的旧椅,用过的笔,走过的路……
凡生有如草木,难躲凋零时刻。不论贫穷富有,不论显赫卑微,青春白发,我们仅此一生。
若你尊敬或深爱的人离去,若你愿向我们讲出他的温暖故事,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听听那些过往的传奇。
现在,我们只能从这些回忆启程,重回他曾经的世界。
人物传奇
徐立,1930年出生于我省华容县。1952年考入湖南医学院,后分配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1973年—1976年,受卫生部派遣,徐立赴塞拉里昂参加援外医疗任务。1990年退休,退而不休22年。2012年8月23日,徐立去世,遗体捐献给了湘雅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2.6元,这曾是一名副教授一天的生活费。
12月25日,湘雅二医院,眼科退休副教授徐立部分遗物展,记者看到这样一份清单:
每天鸡蛋一个,0.4元;豆腐一片,0.2元;青菜,0.5元;面条,0.5元;其它,1元——这是徐老一天的食物,共计2.6元的标准。
“他是一个对自己特别抠的人。给自己定下的伙食标准是一天不超过5元钱,中餐、晚餐都是面条,只放点青菜、豆腐,有时加个鸡蛋。他把节省下来的钱都捐献给了社会。”徐立的学生贾松柏说。
今年8月23日,徐立因病救治无效逝世,82年,老人走完了他一生大爱的路途。
[逝者] 生前生后留给别人
“我第一次到他家时,他家的简陋令我震惊。”李怡萱是去年医院开展“学雷锋爱心互助”活动时与徐立教授结识的。从此,这个80后女孩成了徐教授家的常客,“那只是一个一室一厅、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除了一台别人送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一个烤火炉,再没有一件家电。灶台上也只有面条。”
“我们科室都知道徐老将大部分财产都捐了,但没想到他过得这样清贫。”李怡萱感慨不已。
“我的遗体捐献事,已与退休办与教研室商妥,不搞遗体告别,不搞追悼会,不送花圈。”
“我的书籍,大部分已送人,余少数你们可留作纪念,若不要的话可交给眼科教研室。”
“房中有三屉桌三个,床一张,单门柜一个,是医院的,请退休办还给医院。”
这是徐老的遗嘱。对自己极端“吝啬”的徐立,毫不犹豫把生前生后无私地给了别人。
[医者] 当了22年“编外院长”
1957年,徐立被分配到湘雅二医院,成为一名“白衣天使”。
湖南博雅眼科医院院长姜德咏教授是徐老的学生,提起恩师徐立,他说得最多的是“敬业”。徐老有胃病,但从不请病假,也不和别人说起,有时他劝徐老多休息,总被断然拒绝。
“只要是他走得动就去上班,除非是爬不起来。”姜德咏回忆道。
1990年,徐立退休,却没有放下那颗牵挂着医院的心。
担任了16年护士长的莫彩云说:“不管有没有退休,徐老每天都会早、中、晚三次查房,问病人、看药单,风雨无阻。”
党委办副主任夏良伟说起一件往事。医院住院大楼建成后,徐老看到眼科有9间单人病房,马上建议减少单间,为病人多准备些床位。他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9个单间减少到3个。“退休22年,他就当了22年的‘编外院长’。”
[仁者] 一生走在爱人的路上
2010年6月,徐老认识了因恶性肿瘤住院年仅4岁的小婷婷,此后,一老一小成了好朋友,徐老经常来看望她,鼓励孩子要勇敢。
他亲自为困难患者免费诊治、他为寻找诊室的病人带路,他为灾区捐款、资助贫困学子……徐立生前究竟资助了多少人,至今仍是个谜。
“生前一有机会,他就会动员别人捐献遗体,自己也早早地领了遗体捐献申请书,并动员我也捐献遗体。”妻子胡慧侬动情地说。
徐立走后,他的爱人、退休教师胡慧侬也签下了捐献遗体申请书。
■记者 张颐佳 洪雷 实习生 赵曌